痢疾和肠炎的区别
痢疾与肠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痢疾由痢疾杆菌经粪-口途径传播引发,表现为腹痛、腹泻等,实验室可检出相关病菌等,需用抗生素并对症支持;肠炎病因多样,表现各异,实验室检查依病因有别,治疗需据类型去除诱因或用相应药物,儿童患病时治疗需更关注支持。
一、病因方面
1.痢疾:主要由痢疾杆菌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风险与成人无本质差异,但幼儿因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可能更易接触到污染源。生活方式上,不注意饮食卫生,如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就餐等情况易引发痢疾。有不洁饮食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2.肠炎:病因多样,感染因素包括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寄生虫等感染肠道;非感染因素有饮食因素(食用刺激性食物、过敏食物等)、药物因素(某些抗生素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婴幼儿可能因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更易受饮食等非感染因素影响,比如添加辅食不当等;成年人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等生活方式易诱发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炎在特定遗传背景人群中易发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者需注意。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痢疾:典型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腹泻频繁,每日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大便性状为黏液脓血便,同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儿童患痢疾时,可能因腹泻频繁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
2.肠炎:临床表现多样,一般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感染性肠炎可能伴有发热、腹痛,腹痛程度和性质因病因不同而异;非感染性肠炎腹泻可能不伴发热,如过敏性肠炎可能伴有皮疹等过敏表现,自身免疫性肠炎可能有相应系统的伴随症状。婴幼儿肠炎除腹泻外,可能出现呕吐、哭闹不安等,因为无法准确表达身体不适,通过哭闹等方式体现。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痢疾: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儿童患痢疾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变化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儿童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感染严重时指标变化可能更明显。
2.肠炎:粪便常规检查根据病因不同有不同表现,感染性肠炎可找到相应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非感染性肠炎粪便常规可能无明显病原体,可能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情况。血常规检查感染性肠炎可有白细胞及分类异常,非感染性肠炎血常规一般无明显感染相关异常。对于自身免疫性肠炎可能有自身抗体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异常。
四、治疗原则方面
1.痢疾: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但儿童由于骨骼发育等因素,需谨慎使用此类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同时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2.肠炎:感染性肠炎根据病原体选择相应治疗,病毒感染性肠炎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支持;细菌感染性肠炎使用抗生素;非感染性肠炎则需去除诱因,如调整饮食、停用相关药物等,自身免疫性肠炎需使用免疫调节等药物治疗。儿童肠炎在治疗时更要注意补液等支持治疗,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