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是胃窦部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不伴胃黏膜萎缩,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等,靠胃镜及活检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及缓解症状,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会逐渐发生变化,老年人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例如,老年人胃黏膜的血流相对减少,胃内的酸碱平衡调节能力、黏膜修复能力等都有所降低,使得胃窦部更容易出现炎症反应。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女发病无明显绝对的性别差异,但在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下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不过从疾病本身的发生机制来看,性别不是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还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比如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或者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反复刺激胃窦部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从而增加患病风险;长期大量吸烟、过度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都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窦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炎症发生;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使胃窦部黏膜血液循环和黏膜修复受到影响,易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
病史因素:既往有过胃部其他疾病史,如曾经患过急性胃炎没有得到彻底治疗,病情迁延不愈,可能会发展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如果没有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长期在胃窦部定植,会持续破坏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还可能有饱胀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不同个体的临床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患者症状可能较轻,仅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而一些患者症状相对明显,会对日常生活和进食产生影响。
诊断相关要点
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结合胃黏膜活检来明确诊断。胃镜下可见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色泽可能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等表现;胃黏膜活检可以进一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等情况,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并与其他胃部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进行鉴别。
治疗与预防相关原则
治疗:首先要针对可能的病因进行处理,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由医生选择,不过这里只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要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减轻精神压力;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或相关高危因素,应定期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情况,以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的发生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养,定期进行体检;儿童如果有相关可疑症状,也要及时就医检查,因为儿童患胃部疾病也可能有其特殊的原因,但相对成年人来说,儿童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因素相关,需要谨慎对待,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处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