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狭窄、闭塞引发肢体慢性缺血,早期有间歇性跛行(行走后患肢不适、休息可缓,与狭窄程度、年龄、生活方式有关)、患肢怕冷;中期有静息痛(休息时尤其夜间痛剧、被迫屈膝位)、皮肤色泽改变(苍白或发绀);晚期有溃疡和坏疽(分干性、湿性,糖尿病患者易加重,老年患者愈合难)、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一、早期症状
1.间歇性跛行
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患肢会出现疼痛、酸胀、乏力等不适,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例如,患者可能行走数百米后就出现小腿肌肉的酸痛,需要停下休息才能缓解。不同患者间歇性跛行的距离可能不同,这与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有关。从年龄角度看,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容易出现间歇性跛行且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吸烟、高盐高脂饮食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间歇性跛行出现可能更早。
2.患肢怕冷
患者常感觉患肢皮肤温度降低,比健侧肢体温度低。这是因为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肢体的血液灌注减少,热量供应不足。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本身存在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对温度的感知可能更不敏感,但仍可通过触摸皮肤温度来初步判断。
二、中期症状
1.静息痛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在休息时也会出现患肢疼痛,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疼痛程度较剧烈,患者常被迫采取屈膝位,以增加下肢的血液灌注来缓解疼痛。静息痛的出现提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程度加重,已经严重影响了肢体的血液供应。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和女性在静息痛的表现上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耐受相对较差,静息痛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
2.皮肤色泽改变
患肢皮肤颜色可出现苍白或发绀。苍白是由于动脉供血不足,皮肤缺血缺氧;发绀则是因为静脉回流也受到影响,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皮肤色泽改变可以通过观察皮肤颜色来判断,比如正常肢体皮肤颜色红润,而患病肢体可能呈现苍白或青紫色。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皮肤色泽改变可能更容易被忽视,因为吸烟本身可能导致皮肤颜色有一定变化,但需要注意区分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皮肤色泽改变。
三、晚期症状
1.溃疡和坏疽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肢可出现溃疡和坏疽。溃疡多发生在足趾或足底,坏疽可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常见于病变程度相对缓慢进展的情况,坏疽部位干燥、发黑;湿性坏疽则多伴有感染,患肢肿胀、溃烂,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且伴有恶臭。对于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由于糖尿病本身容易并发感染,一旦出现溃疡和坏疽,病情进展往往更快,治疗也更为复杂。从年龄角度,老年患者机体修复能力差,溃疡和坏疽愈合困难,更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2.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通过触摸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可以发现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动脉搏动情况是判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病情进展,动脉狭窄、闭塞程度加重,动脉搏动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不同年龄患者的动脉搏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动脉弹性差,本身搏动可能相对较弱,但如果在原有基础上出现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就需要高度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