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主要原因
小儿肾病综合征引发水肿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丢失致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引发水肿,家长要注意孩子饮食营养;二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有效血容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需控制孩子水钠摄入;三是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使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增加,水钠在体内潴留加重水肿,护理时要密切观察尿量和体重;四是存在淋巴回流障碍,组织间隙液体无法及时运走积聚加重水肿,应让孩子适当活动、避免久保持同一姿势,必要时按摩;五是体内内分泌及代谢变化,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导致水钠潴留,需监测激素水平并关注孩子生长发育。
一、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小儿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浆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其水平降低使得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正常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吸引组织间隙中的水分进入血管内,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这种吸引力减弱,水分就会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从而引起水肿。一般来说,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时,水肿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对于小儿患者,其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化更为敏感,更易出现水肿症状。家长需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摄入,但也应避免过度高蛋白饮食增加肾脏负担。
二、有效血容量减少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水分外渗,使得有效血容量减少。有效血容量减少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抗利尿激素分泌。RAAS激活后,醛固酮分泌增加,它作用于肾小管,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也会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这些机制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小儿的肾脏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在有效血容量减少时,更容易出现水钠潴留的情况。此时,应注意控制孩子的水和钠的摄入量,避免加重水肿,但也要防止过度限水限钠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肾病综合征时,肾脏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这可能与肾脏局部的一些调节机制异常有关,例如肾内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等。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加,导致水钠在体内潴留,进而加重水肿。小儿的肾小管功能还不完善,这种肾小管重吸收的异常变化对他们水肿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尿量和体重变化,及时发现水钠潴留的情况。
四、淋巴回流障碍
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可能存在淋巴回流障碍,这会影响组织间隙中液体的回流。当淋巴回流不畅时,组织间隙中的液体无法及时被运走,就会在局部积聚,加重水肿。此外,水肿本身也可能压迫淋巴管,进一步加重淋巴回流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小儿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活动肢体,促进淋巴回流。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按摩,帮助减轻水肿。
五、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内分泌及代谢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例如,甲状腺功能可能出现异常,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会影响机体的代谢率和水盐代谢,导致水钠潴留。另外,生长激素等激素的分泌也可能受到影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水盐平衡。对于有内分泌异常的小儿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激素水平,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整。同时,要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保证营养均衡,促进正常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