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严重吗
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严重程度需综合斑块性质、血管狭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判断,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一般人群应改善生活方式并定期检查,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更年期后人群、有基础疾病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严重程度评估
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从斑块性质来看,若为不稳定斑块(易破裂、脱落),风险相对较高,因为斑块脱落可随血流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等严重脑血管事件;而稳定斑块相对风险稍低,但也不能忽视。从血管狭窄程度而言,若狭窄程度达到一定比例(如狭窄≥50%),就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可能导致头晕、黑矇等症状,随着狭窄加重,发生脑缺血事件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一般通过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来明确斑块情况及血管狭窄程度。
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会增加,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例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在更年期前动脉硬化的发生率相对低于女性,更年期后女性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风险逐渐接近男性。这可能与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雌激素对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护作用减弱。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等成分升高,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和斑块的发展。例如,长期大量摄入动物性脂肪,可导致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收缩、炎症反应等,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增加斑块形成的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会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血脂、血糖等代谢异常,容易引发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
病史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概率更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硬化发生;糖尿病会影响糖代谢及血管内皮功能,加速斑块形成;高脂血症则直接导致血液中脂质沉积于血管壁。
三、应对与注意事项
对于一般人群: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同时,定期进行颈部血管检查,监测斑块及血管狭窄情况。
对于特殊人群: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更要密切关注自身血管状况,除了上述生活方式调整外,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一旦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脑部缺血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
女性更年期后人群:除了遵循一般人群的注意事项外,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适当采取一些维护血管健康的措施,如监测雌激素水平等相关指标。
有基础疾病人群: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脂血症患者要根据血脂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脂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并且要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评估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的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