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如何治疗方法
胸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休息与体位、营养支持;病因治疗针对结核性胸膜炎和感染性胸膜炎分别采用抗结核及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症治疗包括止痛、胸腔穿刺抽液、闭式引流;儿童患胸膜炎要注意药物选择剂量及病情观察,老年人要综合基础疾病选方案、加强营养护理防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体位:患者需充分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以减少胸痛,减轻呼吸负荷。对于胸痛较为明显的患者,可采取患侧卧位,这样有助于减轻疼痛,因为患侧卧位可限制胸廓活动度,减少病变部位的刺激。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需协助其保持舒适的体位,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促进身体恢复。
2.营养支持: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饮食,保证机体能量需求,促进身体康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营养的需求有所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充足且均衡的营养;老年人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需根据其具体消化能力调整饮食结构,确保营养物质的有效摄入。
二、病因治疗
1.结核性胸膜炎:如果是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胸膜炎,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结核性胸膜炎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感染结核杆菌后引发胸膜炎的治疗需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则要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肝肾功能影响等。抗结核治疗要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保证治疗效果,同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感染性胸膜炎(细菌等):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胸膜炎,需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不同年龄患者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某些抗生素;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三、对症治疗
1.止痛治疗:对于胸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式;老年人使用止痛药物时要警惕胃肠道反应、出血等风险。
2.胸腔穿刺抽液:如果胸腔积液较多,影响呼吸功能,需进行胸腔穿刺抽液,以缓解症状。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不同年龄患者的胸腔穿刺操作需根据其身体特点进行调整,儿童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等。抽液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
3.闭式引流:对于某些复杂情况的胸腔积液,可能需要进行闭式引流。这一操作同样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的胸廓等结构与成人不同,操作时需更加精细。闭式引流过程中要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变化。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胸膜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患胸膜炎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老年人身体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营养支持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