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因与遗传、环境、免疫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等,诊断靠结肠镜等检查,治疗分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二、临床表现
1.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余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黏膜糜烂、溃疡,引起黏液分泌增加和出血所致。
2.腹痛:多为轻至中度的腹痛,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常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胀。
3.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发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相关表现。
三、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性相关,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免疫因素:肠道免疫系统失衡是关键。肠道黏膜的免疫细胞被异常激活,产生过多的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反应,引发黏膜的损伤、溃疡等病变。
3.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吸烟、抗生素使用等。例如,西方饮食结构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吸烟会加重病情,而戒烟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四、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直肠和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改变,还可在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
2.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检查可发现结肠黏膜粗糙、紊乱,肠管缩短、袋囊消失等改变,但对于轻中度病变的诊断价值不如结肠镜;腹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肠道外的病变情况,如有无肠周脓肿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炎症表现;粪便常规可见黏液脓血便,粪便病原学检查可排除感染性肠炎等其他疾病;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常升高,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
五、治疗原则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有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等),适用于轻中度患者;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用于重度活动期患者;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等。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癌变等情况的患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在治疗时应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需求。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注意可能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应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妊娠患者:妊娠期间患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治疗时应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