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是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具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等特征,常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诱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和脱水表现,诊断靠血糖、血浆渗透压等测定,治疗需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
1.定义: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是糖尿病的一种少见但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主要特征是严重的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而酮症酸中毒不明显。常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部分患者发病前可能无糖尿病病史或仅为轻度糖尿病。
高血糖表现:血糖通常显著升高,一般超过33.3mmol/L(600mg/dl),有时可高达111mmol/L(2000mg/dl)以上。高血糖导致细胞外液高渗,引起细胞内脱水。
高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一般超过320mOsm/L,主要是由于血糖升高和血钠增高等因素导致。高渗透压可引起脑细胞脱水,从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2.诱因
年龄因素:多见于老年人群,老年人的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不易主动补充水分,且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在一些应激情况下发生高渗状态。例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更易受到高血糖等因素的影响引发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
生活方式因素:
水分摄入不足:一些老年人可能因各种原因(如认知障碍、行动不便等)导致水分摄入不够,在患有糖尿病的情况下,就容易诱发高渗状态。比如独居老人可能因忘记饮水或不愿饮水而使机体处于相对脱水状态。
应激状态:感染是常见的诱因,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会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同时机体失水增多。此外,手术、创伤、脑血管意外等应激情况也可诱发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例如,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可能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原因导致水分摄入减少,同时应激状态下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引发该病。
病史因素: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但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一些患者可能未规律服用降糖药物或未定期监测血糖,导致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在遇到上述诱因时就容易诱发急性并发症。
3.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表现:患者初期可表现为烦渴、多尿、乏力等症状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幻觉、定向障碍、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脑细胞脱水,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严重时可陷入昏迷状态。
脱水表现:患者有明显的脱水征,如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由于体液大量丢失,患者的血压可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4.诊断
血糖测定:血糖显著升高,一般>33.3mmol/L。
血浆渗透压测定:血浆渗透压>320mOsm/L。
尿常规检查:尿糖强阳性,但尿酮体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
5.治疗原则
补液:是治疗的关键措施,迅速补充水分以纠正脱水和高渗状态。一般先输入生理盐水,当血糖降至16.7mmol/L左右时,可改为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盐水。补液量需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心肾功能等情况来确定,通常可按体重的10%-12%估算补液量。
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的方式,以降低血糖。一般初始剂量为0.1U/(kg·h)的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如血钾低时需及时补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