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壁心肌梗死的症状
下壁心肌梗死症状多样,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下段之后等,性质剧烈持续超30分钟,休息等不能缓解;有发热(约38℃,24-48小时后出现,持续约1周,无寒战等感染表现)、心动过速或过缓;部分有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心功能不全症状;严重时致心源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
一、疼痛症状
1.疼痛部位:典型的下壁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体下段之后,也可波及心前区,常放射至背部、肩部、颈部或上腹部等部位。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痛觉感知可能不敏感,疼痛部位不典型的情况更为常见。
2.疼痛性质: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患者常感觉胸部有沉重、憋闷的感觉,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例如,部分患者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与心肌持续缺血、缺氧有关。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发病后可有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这是由于心肌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发热反应。发热通常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持续时间约1周左右。但需要注意与其他感染性发热相鉴别,下壁心肌梗死引起的发热一般无寒战等感染中毒表现。对于老年患者,机体反应性较差,发热可能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2.心动过速或过缓:可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的情况。心率加快是因为心肌梗死导致心脏功能受损,机体通过加快心率来试图维持心输出量;而心率减慢可能与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有关,如下壁心肌梗死常累及房室结等传导系统结构,导致传导阻滞,引起心率减慢。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本身就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率的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三、胃肠道症状
部分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这是因为下壁心肌梗死时,坏死心肌释放的物质可刺激自主神经,导致神经反射性引起胃肠道反应。例如,疼痛刺激可通过神经传导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从而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可能较差,胃肠道症状可能更为突出,需要注意与单纯胃肠道疾病鉴别。
四、心功能不全症状
1.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初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气短,病情加重后可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这是由于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肺循环淤血所致。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壁心肌梗死时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更容易被忽视或混淆,需要仔细评估心功能情况。
2.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心肌梗死使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机体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无论是年轻患者还是老年患者,乏力都是下壁心肌梗死常见的全身表现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五、低血压和休克症状
严重的下壁心肌梗死可导致心源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甚至更低,同时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这是由于心肌大面积坏死,心脏泵血功能急剧恶化,心输出量显著降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的。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较差,血压调节能力较弱,发生低血压和休克时病情往往更为凶险,需要及时进行监测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