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痛性心肌梗死
无痛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特殊类型,发病与神经因素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典型演变,诊断靠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危害大,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女性等有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重视,有高危因素人群应加强监测早发现早治疗降低不良预后风险
一、发病机制
心肌梗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相应心肌缺血坏死。而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神经因素: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程度以及个体神经敏感性等因素,使得疼痛感觉传入受到影响。例如,老年人的神经传导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或者病变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较好,心肌缺血坏死过程相对较缓慢,疼痛症状不典型。
其他因素:一些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干扰了疼痛的正常传导,从而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此外,患者在发病前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但疼痛表现不明显。
二、临床表现
不典型症状: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或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症状,常被当作心肺疾病来考虑;还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等全身不适症状。
常规心肌梗死相关表现:尽管无痛,但患者的心电图会有典型的心肌梗死演变过程,如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动态变化;心肌酶学指标也会升高,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升高,这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
三、诊断要点
心电图检查:持续监测心电图,观察ST段和T波的动态变化是诊断无痛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例如,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或出现病理性Q波等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心肌酶学检测:定期检测心肌酶谱,如CK-MB、肌钙蛋白I或T等,其升高的规律与有胸痛症状的心肌梗死相似,即有升高、峰值和下降的过程。
病史及其他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糖尿病史等;还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
四、危害
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危害并不因为无痛而减轻,由于患者可能未及时察觉病情,容易延误治疗时机。心肌持续缺血坏死可能导致心肌功能严重受损,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心肌大面积坏死会使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严重心衰表现;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神经感觉功能减退,对疼痛的感知不敏锐,更容易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而被忽视。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胸闷、上腹部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心肌梗死的可能。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自主神经病变,这使得他们对疼痛的感觉异常,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心肌梗死相关病变。
女性:女性在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无痛性心肌梗死在女性中也可能出现。女性在关注自身健康时,除了关注传统的胸痛症状外,对于出现的不典型症状也不能忽视,如不明原因的疲劳、呼吸困难等,应及时进行排查。
无痛性心肌梗死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特殊类型心肌梗死,由于其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因此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加强监测,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以降低心肌梗死的不良预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