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和荨麻疹有什么区别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多见于儿童等,经空气飞沫传播,冬春高发,有特定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鉴别,治疗对症支持,可通过疫苗预防;荨麻疹是过敏性疾病,各年龄段发病,有典型风团表现等,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治疗预防各有特点,病因复杂,需去除病因并用药治疗,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等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成人也可发病。传染源主要是患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节高发。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疾病。病因复杂,常见因素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吸入物(花粉、尘螨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风疹: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前驱期短,可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在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但可有轻度脱屑。常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风团,风团大小及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发作突然,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自觉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若伴有喉头水肿,可危及生命。
三、实验室检查
风疹: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特异性抗体检测是诊断风疹的重要依据,如血清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病毒分离可从患者鼻咽分泌物、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风疹病毒,但操作复杂,临床较少应用。
荨麻疹:血常规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若伴有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血清总IgE及特异性IgE检测有助于寻找过敏原,部分患者可发现特异性IgE升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风疹: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风疹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及实验室检查(特异性抗体阳性等)可诊断。需与幼儿急疹、猩红热等疾病鉴别。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发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出现皮疹;猩红热有发热、咽痛、草莓舌等表现,皮疹为弥漫性充血性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有杨梅舌等特殊表现。
荨麻疹:根据典型的风团皮疹及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较易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皮疹为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瘙痒剧烈,病程较长。
五、治疗与预防
风疹: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休息,多饮水,体温较高者可给予退热治疗。预防主要是隔离患者,避免接触风疹患者,接种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措施,接种后可显著降低风疹的发病率。
荨麻疹:首先应去除病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荨麻疹,应谨慎用药,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儿童发生荨麻疹时,应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组胺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方面,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注意个人卫生,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