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什么情况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通过鼠类传播,有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是病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引发免疫损伤,临床表现有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恢复期等期,诊断靠临床、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是综合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流行病学特点
宿主动物与传播途径:黑线姬鼠、褐家鼠等是主要宿主动物,病毒可通过宿主动物的唾液、尿液、粪便等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后,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人。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一般来说,男性青壮年从事野外作业等接触鼠类机会多者易感染。生活在鼠类密度高、环境卫生差的地区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鼠类接触史的人群也更易患病。
流行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黑线姬鼠传播者以10-次年1月为高峰,褐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以夏季为高峰。
二、发病机制
汉坦病毒感染人体后,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同时,病毒感染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反应,导致免疫损伤,进一步加重血管和组织的损伤。
三、临床表现
发热期:起病急,发热多为39-40℃的稽留热或弛张热,同时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中毒症状,还可出现颜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等毛细血管损伤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发热4-6天,体温开始下降或退热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烦躁、谵妄、昏迷等。
少尿期:多发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综合征等表现,如恶心、呕吐、腹胀、呼吸困难、脑水肿等。
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后9-14天,随着肾功能的恢复,尿量逐渐增多,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进入多尿期,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一般需要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心肌劳损等后遗症。
四、诊断与治疗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等;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等。
治疗:目前主要是综合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期可给予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低血压休克期需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少尿期需进行利尿、纠正酸中毒等治疗;多尿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恢复期加强营养,适当休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液体的平衡,避免出现脱水或水肿等情况,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的护理和支持治疗等。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如心脑血管并发症等。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对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整体的支持治疗,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孕妇:孕妇感染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需在积极治疗母体疾病的同时,密切关注胎儿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监测和保护措施,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