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和湿疹外观区别
红斑狼疮与湿疹在外观上有区别,红斑狼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面部蝶形红斑等,盘状红斑狼疮有边界清晰带粘着性鳞屑的红斑;湿疹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表现各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两者有影响,儿童、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患两者时各有需注意之处。
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可出现特征性的蝶形红斑,为横跨鼻梁和双侧脸颊的对称性红斑,颜色可为鲜红色或紫红色,边界清楚,有的红斑上可附有鳞屑。在其他部位如手部、颈部等暴露部位也可能出现红斑,红斑形状多样,大小不一。病情活动时红斑可能较为明显,且可伴有水肿等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可能出现黏膜损害,如口腔或鼻腔黏膜的溃疡等。
盘状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红斑上覆盖有粘着性鳞屑,将鳞屑剥去后,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基底有炎症性浸润。好发于头面部,如头皮、面部等,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但少数严重的盘状红斑狼疮可能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原发性及多形性皮疹,开始时为红斑,很快发展为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搔抓后皮肤糜烂、渗出明显,有浆液性渗出物,干涸后形成结痂。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弥漫全身。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转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少量丘疹、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皮纹加深,表面可有抓痕、结痂、色素沉着等,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病变往往局限,境界清楚。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年龄:红斑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和老年人,儿童红斑狼疮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如皮肤表现可能更具特殊性等;湿疹在婴儿期较为常见,婴儿湿疹多发生于头面部,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等,而成年人湿疹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与婴儿湿疹表现有所不同。
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9-1:13,而湿疹男女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可能增加湿疹的发病风险,而红斑狼疮的发病与生活方式关系相对不直接,但紫外线暴露可诱发或加重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所以红斑狼疮患者需注意避免过度紫外线照射,而湿疹患者也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的因素。
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红斑狼疮的风险可能增加;而有过敏史的人群患湿疹的风险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儿童患红斑狼疮时,皮肤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及全身症状,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儿童患湿疹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过度搔抓,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婴儿湿疹尤其要注意哺乳母亲的饮食等情况。
女性:女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密切监测病情,因为妊娠可能影响红斑狼疮的病情活动,妊娠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评估病情。女性湿疹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湿疹的病情,需注意皮肤护理及病情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注意药物的安全性。老年人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较差,要注意皮肤保湿,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