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肾病分为哪几期
1型糖尿病肾病主要分为5期,Ⅰ期肾脏高滤过,GFR明显升高;Ⅱ期GBM增厚,UAER多数正常;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出现微量白蛋白尿;Ⅳ期是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有大量白蛋白尿等表现;Ⅴ期为肾衰竭期,有尿毒症表现,任何年龄1型糖尿病患者,若病程长且病情控制不佳最终可发展到各期,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各期进展。
Ⅰ期:此期肾脏处于高滤过状态,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可达正常高值或高于正常。这一阶段肾脏的形态通常无明显结构改变,主要与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糖升高,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高血糖刺激肾脏入球小动脉扩张,使得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从年龄角度看,任何年龄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都可能出现这一阶段的改变,但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更易较快进入后续阶段;生活方式方面,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血糖升高,进而促进该阶段的发展;病史方面,有较长1型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易出现此期改变。
Ⅱ期: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数正常,可在应激状态下升高。电镜下可见GBM增厚,光镜下肾脏形态多无明显异常。该阶段的发生与1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基底膜代谢异常有关,年龄较小的患者若血糖控制持续不佳,可能较快进入此期;生活方式上,持续的高糖摄入、运动不足等会影响血糖控制,从而促进GBM增厚及UAER的变化;病史方面,1型糖尿病病史较长且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易发展至此期。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出现微量白蛋白尿,UAER持续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肾小球基底膜进一步增厚,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出现结节性和弥漫性病变等。此阶段的发生机制与高血糖引起的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等功能紊乱,导致白蛋白漏出增加有关。对于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若未能有效控制血糖,可能在发病后数年逐渐进入此期;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会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加速此期进展;生活方式中,高盐饮食等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影响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病史方面,1型糖尿病病史超过5年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较易进入该期。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UAER>200μg/min(或>300mg/24h),出现大量白蛋白尿,可伴有水肿、高血压等,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肾脏病理可见肾小球硬化等明显病变,肾功能逐步受损。这是由于大量白蛋白漏出导致肾脏固有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加剧,进而影响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年龄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更易发展至此期;男性患者在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影响下,如长期大量饮酒等,可能加重肾脏损害,促进此期到来;生活方式中,肥胖、吸烟等会协同高血糖加重肾脏病变,加快进入此期的进程;病史方面,1型糖尿病病史较长且血糖控制极差的患者多会进展到该期。
Ⅴ期:肾衰竭期,GFR明显下降,出现尿毒症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等。肾脏结构严重破坏,肾小球滤过功能几乎丧失。此阶段是肾脏病变的终末期,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肾脏损伤导致肾脏无法维持正常的滤过等功能。任何年龄的1型糖尿病患者,若病程较长且病情控制不佳,最终都可能发展到该期;女性患者在肾衰竭期可能面临更多的生理和心理挑战,如妊娠相关问题的处理更为复杂;生活方式上,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肾衰竭的进展;病史方面,1型糖尿病病史长达10年以上且病情反复控制不佳的患者极易进入此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