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包括疼痛特点(疼痛部位不典型、性质多样、持续时间长且休息含服硝酸甘油难缓解)、伴随症状(全身症状如发热、出汗、乏力,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发作时体征(心率血压变化、心脏体征有心尖部第四心音、第三心音及收缩期杂音等,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疼痛特点
1.疼痛部位:典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部位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通常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能在上腹部等部位,容易被误诊,这与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神经传导特点有关,不同患者的神经传导存在个体差异。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可能疼痛部位不典型,需要医生仔细鉴别。
2.疼痛性质: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紧缩感等,也可表现为烧灼感,但一般不像针刺样或刀割样锐痛。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患者疼痛较轻微,有的则较为剧烈,这与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相关,心肌缺血缺氧越严重,疼痛往往越剧烈。
3.疼痛持续时间: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持续时间一般更长,通常超过20分钟,而且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有效缓解或只能部分缓解。这是因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破裂、糜烂等情况,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延长。
二、伴随症状
1.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炎症反应。另外,还可能伴有出汗、乏力等表现,出汗是由于疼痛刺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乏力则是因为心肌缺血影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全身供血不足所致。
2.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刺激了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肠道反应。例如,疼痛剧烈时,患者可能会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认为是消化道疾病而延误病情。
3.呼吸困难: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引起。轻者仅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重者休息时也可发生,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心功能储备较差,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为明显;而年轻患者如果心肌缺血程度较重,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呼吸困难。对于有吸烟、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或病史的患者,其发生呼吸困难等症状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
三、发作时的体征
1.心率和血压变化:发作时患者心率可增快,也可减慢,血压可升高或降低。血压升高是因为疼痛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降低则可能是因为心肌缺血严重,心输出量减少所致。在不同性别患者中,这种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发作时的心率血压变化规律基本相似,但具体个体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女性患者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可能与绝经前有所不同,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血压变化可能会有一定特点。
2.心脏体征:可出现心尖部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提示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室顺应性降低。听诊时还可能闻及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乳头肌功能不全,二尖瓣反流引起。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的患者,其心脏体征可能受到吸烟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影响,使得心脏杂音等体征的表现可能与不吸烟患者有所不同;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心脏体征的变化可能更为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