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分型
房室传导阻滞可按阻滞部位分为窦房结与心房之间阻滞(窦房传导阻滞)、心房与房室结之间阻滞(房室传导阻滞I度)、房室结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Ⅱ度的Ⅱ度I型和Ⅱ度Ⅱ型)、房室结与心室之间阻滞(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按病因分为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和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又包括心肌缺血性、炎症性、药物性、退行性变等类型,不同类型有其相应的发生相关因素及好发人群等特点
一、按阻滞部位分型
1.窦房结与心房之间阻滞(窦房传导阻滞):
依据心电图等检查可进一步细分。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某些心脏疾病(冠心病等)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能出现,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
2.心房与房室结之间阻滞(房室传导阻滞I度):
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0.20秒。常见于健康人、运动员,也可见于心肌缺血、心肌炎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都可能发生,若为心肌缺血导致,在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的人群中更易出现。
3.房室结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Ⅱ度):
Ⅱ度I型(文氏型):心电图特征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RR间期逐渐缩短。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药物影响(洋地黄等)、心肌炎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生,对于儿童,若发生在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则与病毒感染损伤心肌有关;成年人则可能与冠心病等相关。
Ⅱ度Ⅱ型: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其发生与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等有关,在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可能与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等因素相关。
4.房室结与心室之间阻滞(房室传导阻滞Ⅲ度):
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P间期和R-R间期各自规律,QRS波群形态取决于阻滞部位,若阻滞部位在希氏束分支以上,QRS波群形态正常,若在希氏束分支以下,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多见于严重的心脏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心脏本身退行性变等因素,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增加。
二、按病因分型
1.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多在胎儿期就存在心脏传导系统的发育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母亲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等)等有关。在新生儿和婴儿中可能被发现,对于有家族遗传心脏疾病史的孕妇,孕期需加强监测,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增加胎儿发生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
2.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缺血性:常见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因素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从而增加心肌缺血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风险。
炎症性: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侵犯心肌,导致心肌细胞损伤、水肿等,影响房室传导。各年龄均可发生,儿童和青少年在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如冬春季)更易患病毒性心肌炎,从而引发炎症性房室传导阻滞。
药物性:某些药物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如洋地黄类药物使用过量时。在使用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等,对于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由于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特点,使用相关药物时更应谨慎,因为其发生药物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可能增加。
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老年人。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的纤维组织增生等退行性变化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