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是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致下肢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动脉的体现;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或有下肢怕冷等,中期有间歇性跛行,晚期有静息痛、皮肤营养障碍等;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血管重建术等,预防需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在下肢动脉的体现。血液中的脂质等成分沉积在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动脉管壁增厚、僵硬,管腔逐渐狭窄。随着病情进展,斑块可能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血管的阻塞。
二、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更容易发生动脉硬化。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会增加血液中脂质含量,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是下肢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质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积。
基础病史: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会损伤动脉内皮,促使脂质沉积和动脉硬化的发展;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高血糖状态容易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脂质水平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相关因素。
三、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等表现,这是因为下肢动脉供血减少导致局部温度下降。
中期: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肌肉出现疼痛、痉挛或无力,休息后可缓解,然后继续行走又会复发。这是由于下肢缺血,肌肉在运动时需要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供血不足无法满足需求导致。
晚期: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会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下肢也会出现疼痛,夜间尤为明显。还可能出现皮肤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等,严重时可发生溃疡或坏疽,溃疡难以愈合,坏疽可能逐渐加重,甚至需要截肢来挽救生命。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触摸下肢动脉搏动,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了解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还可以检查下肢皮肤温度、颜色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以观察动脉管壁情况、管腔狭窄程度等;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能够更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和范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动脉的病变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如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来稳定斑块、防止血栓形成等;对于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术,如旁路移植术、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等。
预防:中老年人尤其是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定期复诊。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注意足部护理,避免足部受伤;高血压患者要按时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