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什么区别
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定义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心电图表现、危险分层与治疗上存在差异,稳定型心绞痛在固定狭窄基础上因负荷增加致缺血,诱因固定、痛持续短可缓解,发作时ST段压低等;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与心梗间,与斑块不稳定等有关,诱因不固定、痛更重久、休息难缓解,心电图表现多样,危险分层高需更积极治疗,不同人群治疗需综合评估。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狭窄,当心肌需氧量增加时,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充分扩张以满足心肌对血流的需求。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多与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有关,斑块的不稳定是关键因素,可伴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破裂等病理改变。
二、症状表现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
发作诱因相对固定,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饱食、寒冷等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部、咽部、下颌部等,一般疼痛性质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时间多为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年龄方面,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是高危因素,有冠心病家族史等病史者更易患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发作诱因不固定,可在休息时发作,疼痛程度较稳定型心绞痛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休息时缓解不明显或仅能部分缓解,疼痛性质可更剧烈,呈压榨性剧痛或伴濒死感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与稳定型心绞痛有相似之处,但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有基础冠心病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者中更易突发。
三、心电图表现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
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一般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正常。在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下,基础心电图可能有差异,但发作时的特征性ST-T改变具有诊断意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电图表现多样,可出现ST段压低≥0.1mV,T波倒置,也可出现ST段抬高(提示可能为变异型心绞痛,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殊类型),部分患者心电图可无明显ST-T改变,但动态观察心电图有ST-T动态演变(如ST段再次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加深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四、危险分层与治疗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
危险分层相对较明确,治疗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药物治疗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等,还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治疗方案需综合评估后制定,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需考虑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
危险分层较高,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更积极的治疗,一般需住院治疗,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抗血小板治疗(强化抗血小板,如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等)、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等),还需根据病情评估是否进行早期血运重建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可能在治疗中更需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身体耐受性等情况,以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