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和风湿病的区别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等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炎症等的异质性疾病,男性多见、好发中老年人,急性发作多在夜间等,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升高等,治疗分急性抗炎止痛及间歇期慢性降尿酸;风湿病是侵犯多部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类型表现各异,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不同特点,治疗包括抗炎止痛、免疫抑制等,不同患者用药需考虑自身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结石、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性肾脏病变等。发病机制主要是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男性更为多见,好发于中老年人,长期高嘌呤饮食、有痛风家族史等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
2.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自身免疫反应、遗传、感染等多种因素。不同类型的风湿病好发人群有差异,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等。生活中感染、环境因素等可能诱发风湿病。
二、临床表现
1.痛风:急性发作时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受累关节剧痛,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数小时内达到高峰;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慢性期可出现痛风石,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还可导致关节畸形、肾功能损害等。年龄较大、长期高尿酸血症未控制的患者更易出现典型表现。
2.风湿病:不同类型表现各异,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常累及手、足小关节,晨僵明显(持续时间常大于1小时);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出现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脱发、关节痛、蛋白尿等多系统受累表现;强直性脊柱炎主要表现为下腰部或骶髂部疼痛、僵硬,活动后缓解,病情进展可导致脊柱强直、畸形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风湿病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特点。
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1.痛风: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升高,急性发作期白细胞可升高;关节腔穿刺可见尿酸盐结晶。影像学检查急性发作期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慢性期可见痛风石形成,关节间隙变窄等。年龄较大、血尿酸长期控制不佳者更易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及影像学改变。
2.风湿病:不同风湿病实验室检查有不同特点,类风湿关节炎可见类风湿因子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出现抗核抗体阳性、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等;强直性脊柱炎可见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等。影像学检查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畸形;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出现肾损害的影像学改变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能受自身免疫状态等因素影响。
四、治疗原则
1.痛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抗炎止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秋水仙碱等;间歇期及慢性期需降尿酸治疗,常用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年龄较大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肾功能等情况,肾功能不全者使用苯溴马隆需谨慎;女性患者在用药时也需关注药物对月经等可能的影响。
2.风湿病:治疗包括抗炎止痛、免疫抑制等,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如类风湿关节炎可使用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不同风湿病治疗药物选择不同,年龄较小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需权衡利弊,女性患者在使用可能影响生殖系统的药物时需与医生充分沟通生育计划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