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什么意思
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或动态血压达相应数值,危害涉及心血管、脑血管、肾脏、眼底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影响,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儿童及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遗传方面,多个基因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性相关;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肥胖等。
二、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血压情况,24小时平均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也可诊断为高血压。
三、危害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肥厚、扩大,引发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例如,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正常人显著增加,这是因为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供血。
2.对脑血管的影响: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长期控制不佳,脑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同时,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也会使脑血管狭窄,进而引发脑梗死。
3.对肾脏的影响:导致肾功能损害,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等,影响肾脏的正常滤过功能。
4.对眼底的影响:引起眼底动脉硬化、出血、渗出等,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四、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例如,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2.性别:在更年期前,女性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女性患病率逐渐升高,接近男性水平。这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内分泌变化有关。
3.生活方式
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过多会使血压升高。研究表明,钠摄入过多可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
过量饮酒:长期过量饮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酒精会导致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同时还会影响降压药物的疗效。
精神紧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升高。例如,从事高强度工作、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会释放多种激素和炎症因子,影响血压调节,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应注意缓慢降压,避免血压骤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因为老年人血压波动较大。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需要密切监测血压。此类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同时要避免自行服用降压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因为某些降压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3.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较少,但也需关注。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儿童及青少年应定期监测血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适量运动、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等,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