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种类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要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对糖皮质激素敏感但复发率高)、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青少年多见,部分伴血尿,病情不一)、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儿童及青年多见,伴血尿,治疗效果差预后差)、膜性肾病(中老年多见,部分可自发缓解,治疗有效但复发率高),不同人群患病有特点,治疗需综合考量。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种类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微小病变型肾病
发病特点:多见于儿童,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90%。成人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20%-30%。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肾小球足细胞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受损有关,尤其是与足细胞表面的足突相关蛋白的变化密切相关。从病理形态上看,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
临床特点: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常大于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多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呈凹陷性)、高脂血症较为常见。一般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多数患者经规范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缓解,但复发率较高。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特点: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青少年多见。分为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系膜区有IgA或非IgA免疫球蛋白沉积。病理上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增生;电镜下可见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特点:部分患者可伴有血尿,约50%-70%的患者有镜下血尿,肉眼血尿也可出现。蛋白尿可为单纯性蛋白尿,也可伴有血尿。病情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部分患者易复发,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特点:又称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发病机制与补体系统激活有关,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炎。病理上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重度增生,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GBM)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和C3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电镜下可见系膜区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特点: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伴血尿,约70%-80%的患者有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出现较早,病情多持续进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预后较差。
4.膜性肾病
发病特点:多见于中老年,约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20%-35%。发病机制主要与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抗原与肾小球上皮下的自身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病理上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和C3呈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基底膜增厚。
临床特点:大量蛋白尿是主要表现,可伴有血尿。部分患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约20%-30%的患者可自发缓解,约50%-70%的患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但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可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时,微小病变型相对常见,治疗上糖皮质激素是主要药物,但需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生长发育等影响,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等指标;中老年患者患膜性肾病等类型时,要更注重对肾功能的监测,因为此类患者病情进展相对更易出现肾功能损害,同时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