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寄生虫病有多种常见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包括不同部位和性质的腹痛、腹泻与便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有营养不良、贫血、过敏反应等;还可能出现异食癖、肛周瘙痒等其他症状,不同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及影响各有特点。
腹痛:不同寄生虫感染引起腹痛的部位和性质有所差异。例如蛔虫感染常引起脐周隐痛,这是因为蛔虫在肠道内活动时可刺激肠黏膜,影响肠道正常蠕动。钩虫感染可能导致上腹部或脐周隐痛、钝痛或钻顶样痛,与钩虫吸附肠道黏膜吸血,造成肠道局部损伤和炎症有关。儿童由于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寄生虫后腹痛可能更为频繁且表述不清,需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表现,如频繁揉肚子等。
腹泻与便秘:部分肠道寄生虫病可引起腹泻,如贾第虫感染,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腹泻,大便多为稀糊状,无脓血,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而有些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导致便秘,例如鞭虫感染时,鞭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大量寄生可引起肠道黏膜炎症、溃疡等,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和吸收功能,导致便秘。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可能不同,老年人肠道功能本身有所减退,感染寄生虫后腹泻或便秘的症状可能更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特别关注其体液平衡情况。
恶心、呕吐:肠道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移行等活动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症状。比如绦虫感染时,成虫在肠道内的存在可能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尤其在绦虫头节吸附在肠壁时,这种刺激更为明显。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经常进食不洁食物的人群,感染寄生虫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的风险相对较高,应及时就医排查。
全身症状:
营养不良:肠道寄生虫长期寄生在人体肠道内,会争夺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例如蛔虫、绦虫等,大量繁殖的寄生虫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感染肠道寄生虫,会严重影响其营养吸收,导致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贫血等表现,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症状。孕妇感染肠道寄生虫也会影响自身营养状况,进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需重视孕期的寄生虫筛查和预防。
贫血:钩虫感染是导致肠道寄生虫性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钩虫的口囊咬附在肠黏膜上,造成长期慢性失血,钩虫分泌的抗凝物质还可使咬附处不断渗血,丢失的血量多于钩虫吸血量,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萎黄等。不同性别中,女性由于生理特点,若感染肠道寄生虫导致贫血,可能在月经期间加重贫血症状,需注意加强营养补充和贫血的纠正。
过敏反应:部分肠道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蛔虫感染时,虫体的代谢产物等可能作为过敏原,引起人体的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对寄生虫代谢产物等过敏原的反应可能更为强烈,出现更明显的过敏表现。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的人群,接触寄生虫过敏原的机会较多,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
其他症状:
异食癖:某些肠道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异食癖,比如蛔虫感染时,部分患儿会出现喜食泥土、纸张等异常行为。这是因为寄生虫在肠道内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刺激神经系统,影响了患儿的味觉和行为调节。对于出现异食癖的儿童,家长要注意加强对其生活环境的管理,避免其接触不安全的异食物品,同时及时进行寄生虫检测和治疗。
肛周瘙痒:蛲虫感染较为常见的症状是肛周瘙痒,尤其在夜间,雌虫爬出肛门产卵时会刺激肛周皮肤,引起剧烈瘙痒。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喜欢用手搔抓肛周,容易导致皮肤破损,进而引起继发感染。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内裤等,以减少蛲虫感染的机会和减轻肛周瘙痒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