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特点有哪些
肾小球源性血尿具有多方面特点,尿中红细胞多形性、常伴蛋白尿、可伴管型尿,还伴有其他肾小球疾病相关表现,如部分患者合并高血压,可能从眼睑、颜面开始水肿并逐渐波及全身,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在相关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且各有不同临床意义及需注意的方面。
一、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特点
(一)尿中红细胞形态异常
1.机制及意义:肾小球源性血尿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通过受损的基底膜时受到挤压,在肾小管中受到不同渗透压和pH值等影响,导致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通常表现为多形性红细胞血尿,即尿中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可见棘形、皱缩形等异常形态的红细胞。这种红细胞形态异常是肾小球源性血尿区别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可观察到红细胞形态的这种变化,有助于临床鉴别血尿的来源。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在肾小球疾病导致的血尿患者中,多形性红细胞占比往往较高,通过对红细胞形态的分析能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二)常伴有蛋白尿
1.机制及意义: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不仅红细胞容易漏出形成血尿,蛋白质也会随之漏出。蛋白尿的出现反映了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异常。一般来说,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的尿蛋白量多在一定范围,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能会超过正常范围(正常成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50mg)。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肾小球源性血尿伴发蛋白尿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肾小球源性血尿伴蛋白尿时,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的蛋白尿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和肾功能发育;老年人肾小球源性血尿伴蛋白尿则要考虑可能存在的基础肾脏疾病进一步进展的风险,如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疾病合并肾小球病变时,蛋白尿的出现可能加速肾功能的恶化。
(三)可伴有管型尿
1.机制及意义:肾小球病变时,肾小管内会出现一些病理性成分,这些成分与蛋白质等物质凝聚形成管型。常见的如红细胞管型,当肾小球有出血时,红细胞进入肾小管后与管型基质蛋白等结合形成红细胞管型,这是肾小球源性血尿比较特异的表现之一。管型尿的出现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有实质性损害。不同年龄人群中管型尿的临床意义略有差异,儿童出现管型尿伴肾小球源性血尿时,要警惕是否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因为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可出现红细胞管型等;老年人出现管型尿伴肾小球源性血尿时,需排查是否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或其他肾脏慢性疾病活动期,管型尿的类型和数量可以为判断肾脏病变的程度和阶段提供参考。
(四)伴有其他肾小球疾病相关表现
1.高血压:部分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会合并高血压。其发生机制与肾小球病变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对于不同性别,女性肾小球源性血尿伴高血压可能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相关的肾小球疾病关系更密切,如狼疮性肾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常伴有高血压;男性则可能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关系更为常见。在生活方式方面,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损伤,所以肾小球源性血尿伴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低盐饮食等,以控制血压,延缓肾功能恶化。
2.水肿: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可能伴有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水肿,逐渐波及全身。其发生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等有关。儿童患者出现水肿时,要注意观察水肿的进展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严重的水肿可能影响其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身体的正常代谢;老年人出现水肿伴肾小球源性血尿时,需考虑是否存在心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因为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退,水肿可能是心肾等多系统功能异常的表现,需要综合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