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有哪些区别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治疗与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稳定型由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致心肌需氧供需失衡诱发,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等,心电图发作时缺血改变,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不稳定型由斑块破裂等致病情不稳定,有静息性等多种表现,心电图改变更严重,治疗更积极,预后个体差异大,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通常由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70%)引起,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心肌缺血缺氧,多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下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迅速缓解,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狭窄导致血流储备固定减少,运动等使心肌需氧量增加时,供需失衡引发心绞痛,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多有长期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等,病情不稳定,可在休息时发作,疼痛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随时有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老年居多,同样与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
二、临床表现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尺侧等,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诱因明确且相对固定,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能较快缓解。例如,患者快走一段路后出现胸痛,休息5分钟左右胸痛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多样,静息性心绞痛(休息时发作)是其重要特点,疼痛持续时间多在20分钟以上,程度更剧烈,硝酸甘油缓解效果欠佳,还可能表现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过去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且轻度活动即可诱发)、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同等活动程度下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胸痛,仅表现为胸闷等不适。
三、心电图表现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在无症状时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但运动负荷试验可呈现阳性结果,即运动过程中出现上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心电图也可出现ST段压低或T波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ST段抬高(提示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痉挛等情况),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更多的心肌缺血发作,且缺血发作时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等可能更严重。
四、治疗与预后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目的是改善预后、减轻症状,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相对较好,但需长期管理危险因素,防止病情进展。
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强调卧床休息、心电监护等,药物治疗方面除了使用抗血小板、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外,常需加用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稳定斑块,部分患者需要尽早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开通血管,预后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可好转,但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减退,在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治疗风险;女性患者在治疗中要关注激素水平等对病情的影响,同时给予心理支持;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针对性治疗心绞痛,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