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与房间隔缺损的区别
卵圆孔未闭与房间隔缺损在解剖位置、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卵圆孔未闭通常出生后1岁左右未闭超3岁称之,多数无症状,靠超声等诊断,无症状定期随访;房间隔缺损是原始房间隔发育异常致左右心房残留缺损,有相应临床表现,超声等诊断,小缺损可随访,有症状等多需介入或手术治疗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
1.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左右心房之间的一个正常血流通道,通常在出生后1岁左右生理性闭合,若超过3岁仍未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其解剖位置是在房间隔中部的一个潜在通道。
2.房间隔缺损:是指原始房间隔在发生、吸收和融合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解剖位置是整个房间隔存在缺损区域。
二、发病机制差异
1.卵圆孔未闭:主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圆孔瓣形成异常等因素导致出生后未正常闭合,多数卵圆孔未闭患者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但部分情况下可因右向左分流等引发相关临床症状,如反常栓塞等,其发病与胚胎发育时期的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卵圆孔瓣的发育。
2.房间隔缺损: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母体孕期感染等多种因素,遗传因素可能涉及相关染色体异常等,母体孕期接触某些致畸因素等也可能导致房间隔发育异常,从而形成缺损,缺损会导致左心房向右心房的分流,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
三、临床表现区别
1.卵圆孔未闭:多数卵圆孔未闭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因右向左分流导致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在潜水、高空飞行等情况下,由于气压变化可能诱发症状,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儿童时期若卵圆孔未闭较小,可能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可能仍无特殊表现,也有部分可能出现活动后气短等不典型表现。
2.房间隔缺损:缺损较小的房间隔缺损儿童可能在婴幼儿时期无明显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差、易患呼吸道感染等表现;缺损较大的患者症状出现较早,可表现为气促、乏力、多汗等,儿童时期就可能因心脏负荷增加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受影响情况,且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不同
1.卵圆孔未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初步筛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更精准的检查方法能明确卵圆孔未闭的大小、分流情况等。另外,发泡试验等也可用于辅助诊断卵圆孔未闭,通过观察微泡的分流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相关的右向左分流。在儿童诊断时,需注意儿童的配合度,可能需要适当安抚儿童以顺利完成检查。
2.房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可明确缺损的部位、大小等。同时,心脏听诊可发现胸骨左缘第2-3肋间收缩期杂音等体征辅助诊断,心导管检查等有创检查在一些复杂情况或需进一步评估时使用。对于儿童房间隔缺损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是首选且重要的检查手段,要准确测量缺损大小等指标以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有别
1.卵圆孔未闭:对于无症状的卵圆孔未闭,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儿童时期需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心脏情况的变化。若出现相关并发症,如因卵圆孔未闭导致的反常栓塞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介入治疗等方法,但儿童时期需谨慎评估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观察等措施,除非有明确的手术指征。
2.房间隔缺损:较小的房间隔缺损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儿童时期需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缺损变化。对于有明显症状或缺损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多建议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在儿童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关注儿童术后的恢复情况及长期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