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膜性肾病的原因有哪些
肾病分为原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原发性膜性肾病病因未完全明确,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及遗传易感性有关;继发性膜性肾病的感染因素包括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病毒(如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更易患)、类风湿关节炎(病程长、控制不佳者风险高);药物因素如金制剂、青霉胺可诱发;肿瘤因素如肺癌、结肠癌等实体肿瘤相关,年龄大的肿瘤患者风险相对高。
一、原发性膜性肾病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自身抗体,会攻击肾小球基底膜的相关抗原成分,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进而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起膜性肾病。这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部分有遗传背景的个体更容易出现这种异常的免疫应答。
二、继发性膜性肾病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是诱因之一,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等。研究发现,细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机制被激活,可能会引发交叉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病变。比如,有研究表明在部分膜性肾病患者中可检测到与肺炎链球菌相关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从而参与膜性肾病的发病过程。
2.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是较为明确的与膜性肾病相关的病毒感染因素。乙肝病毒相关的膜性肾病较为常见,乙肝病毒抗原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此外,丙肝病毒感染也可能与膜性肾病的发生有关,虽然相对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比例稍低,但也有相关研究报道存在丙肝病毒感染引发膜性肾病的情况。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当累及肾脏时可表现为膜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参与了肾脏病变的发生。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进而发展为膜性肾病。女性患者相对更易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膜性肾病,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自身免疫状态,增加患病风险。
2.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有发生膜性肾病的可能。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紊乱。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等可累及肾脏,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引发膜性肾病。一般来说,类风湿关节炎病程较长、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不同性别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膜性肾病的发生风险差异可能不似系统性红斑狼疮那样明显,但仍受个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诱发膜性肾病,例如金制剂、青霉胺等。金制剂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在长期使用金制剂的患者中,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膜性肾病。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有关。青霉胺常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等,也有报道称使用青霉胺可能导致膜性肾病,可能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
(四)肿瘤因素
一些肿瘤性疾病也与膜性肾病的发生相关,例如肺癌、结肠癌等实体肿瘤。肿瘤细胞可产生某些异常蛋白或引发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从而导致膜性肾病。肿瘤相关的膜性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涉及肿瘤抗原引发的免疫反应,或者肿瘤产生的某些细胞因子影响了肾小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年龄较大的肿瘤患者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肾功能等可能逐渐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更易受到肿瘤等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