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中医怎么治疗
慢阻肺可通过中药内服辨证论治,如肺脾气虚用补肺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等;针灸选肺经、肾经及任督脉相关穴位,能调节呼吸功能;穴位贴敷在缓解期选肺俞等穴位,可调节免疫等;康复锻炼有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等;同时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中药内服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肺脾气虚证:常见症状有咳嗽气短、神疲乏力、食少腹胀等,治疗可选用补肺汤合四君子汤加减,补肺汤能补益肺气,四君子汤可健脾益气,临床研究表明此类方剂对于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气短等症状有一定效果,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及代谢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2.肺肾阴虚证:表现为咳嗽少痰、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治疗常以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固金汤有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之功,现代研究发现其能调节慢阻肺患者的氧化应激等病理过程,对缓解阴虚相关症状及稳定病情有帮助。
3.痰浊阻肺证:可见咳嗽痰多、色白质黏、胸闷脘痞等,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汤燥湿化痰,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临床应用显示该类方剂可促进痰液排出,改善气道通气状况,基于对气道黏液高分泌等机制的调节来发挥作用。
4.阳虚水泛证:有咳嗽喘促、水肿、畏寒肢冷等表现,多以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真武汤温阳利水,五苓散化气利水,研究发现其能减轻慢阻肺患者的右心功能不全及水肿等症状,通过对水液代谢及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起作用。
二、针灸治疗
(一)选穴原则
根据慢阻肺的中医病机,常选取肺经、肾经及任督脉等相关穴位。如肺俞穴可调理肺气,肾俞穴能补肾纳气,膻中穴宽胸理气。针刺时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等手法,临床研究证实针灸能调节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量等指标,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以及对呼吸肌功能的影响来实现。
三、穴位贴敷治疗
(一)药物组成与贴敷时机
常用药物多为具有化痰、平喘、温阳等作用的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如白芥子、细辛、甘遂等研末调配。一般在缓解期进行贴敷,选择肺俞、膏肓、肾俞等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经皮吸收发挥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气道炎症,有临床研究表明穴位贴敷能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的次数及缩短发作病程。
四、康复锻炼辅助治疗
(一)呼吸训练
1.腹式呼吸: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长期坚持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肌力和活动度,改善通气功能,研究显示能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肺活量等指标。
2.缩唇呼吸:呼气时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缓慢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日3-4次。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利于肺泡气体排出,对改善通气有积极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慢阻肺患者体质相对虚弱,在中医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剂量的适度调整,针灸时手法不宜过重,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呼吸训练等强度,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衰退,对治疗反应可能有所不同。
(二)儿童患者
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如有情况,中医治疗需更加谨慎,中药内服应选择小儿适用的剂型及经过严格炮制的药物,针灸等治疗要由专业医生操作,避免因儿童不配合等导致意外,康复锻炼要在家长监护下简单进行,以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前提。
(三)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进行中医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及治疗手段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中药内服需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及婴儿无不良影响的药物,针灸等治疗要避开腹部等特殊部位,穴位贴敷也需谨慎选择药物及贴敷部位,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