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脱水怎么办
判断脱水程度有轻度、中度、重度,表现各有不同;补充水分可口服补液(轻度或呕吐不重时用口服补液盐或自制糖盐水)或静脉补液(中度及以上或呕吐严重时);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特殊病史人群补液有注意事项;预防腹泻脱水要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护理。
一、判断脱水程度及表现
1.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2%-5%,患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唇黏膜稍干,尿量稍减少。
2.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5%-10%,患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黏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
3.重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10%以上,患儿呈重病容,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发灰或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凹陷,眼闭不合,哭时无泪,口唇黏膜极干燥,尿量极少或无尿,可出现休克症状,如心音低钝、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
二、补充水分的方法
1.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严重的患儿,可给予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和纠正脱水。6个月-2岁的患儿,每丢失100ml体重,需要补充50-100ml口服补液盐;2岁以上的患儿,可少量多次服用,直到脱水纠正。
若没有口服补液盐,也可自制糖盐水,在500ml温开水中加入5g白糖和1.75g食盐(约半啤酒瓶盖的盐),少量多次服用。
2.静脉补液
对于中度及以上脱水或呕吐严重无法口服补液的患儿,需要进行静脉补液。医生会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体重等情况计算补液量和补液种类,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针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婴幼儿腹泻脱水时,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前囟和眼窝等情况。要按照正确的方法给予口服补液或配合医生进行静脉补液。由于儿童对脱水的耐受能力较差,一旦发现脱水迹象应及时处理,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比如新生儿脱水可能会更快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问题,所以需要格外谨慎,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补液方案。
2.老年人
老年人腹泻脱水时,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有所减退,对脱水的代偿能力较差。要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电解质调节功能的异常。例如,老年人可能本身有心脏疾病,快速补液可能导致心衰等并发症,所以在补液过程中要缓慢进行,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
3.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心脏疾病史的腹泻脱水患者,补液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防止诱发心力衰竭。有肾脏疾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补液对肾功能的影响,避免加重肾脏负担,补液过程中需要监测肾功能指标。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补充液体时要考虑到血糖的变化,可能需要调整补液中糖类的成分等。
四、预防腹泻脱水的措施
1.合理喂养
对于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容易消化吸收,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物质,能增强婴儿的抵抗力,减少腹泻的发生。如果是人工喂养,要注意奶粉的冲调浓度和卫生,按时喂养,避免过饥过饱。较大儿童的饮食要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注意饮食卫生
保证食物的新鲜,不吃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定期消毒。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场所,避免食用不洁食物而引起腹泻。例如,夏季食物容易变质,更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因食用变质食物导致腹泻进而引发脱水。
3.加强护理
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避免腹部着凉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