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是什么病
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致胰岛素绝对不足,有自身免疫、遗传易感性等发病机制,具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及酮症酸中毒等其他表现,诊断依血糖等指标,治疗需胰岛素、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儿童、妊娠期、老年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1.定义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2.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因素: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例如,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胰岛β细胞,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
遗传易感性: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携带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个体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不同种族的人群HLA基因携带情况不同,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也有所差异。
3.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由于胰岛素缺乏,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患者会出现饥饿感而多食,水分丢失过多导致多饮多尿,同时机体消耗自身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引起体重减轻。儿童患者可能在起病时症状更为明显,且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对于成年人,起病相对较隐匿,症状可能不典型。
4.诊断标准
血糖指标: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此外,还需要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等相关指标来辅助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
5.治疗
胰岛素治疗: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年龄、生活方式等调整胰岛素的种类和剂量。例如,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长效胰岛素等可根据患者餐前、餐后血糖情况进行搭配使用。
血糖监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和治疗方案。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监测更为频繁,要根据其饮食、运动等情况综合调整。
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保证营养均衡,同时维持血糖稳定。例如,儿童患者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以支持生长发育,要选择合适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儿童患者可以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等,但要注意避免运动过度导致低血糖等情况。
6.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胰岛素治疗需要更加精细调整,要密切关注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根据其生长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在饮食和运动方面要兼顾营养需求和生长发育,家长需要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间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尤为重要,需要更加频繁地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以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胎儿畸形、巨大儿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
老年患者: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低血糖的风险。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也要避免高血糖引发的并发症,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