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性心脏病是甲亢引起的心脏损害,发病机制涉及代谢及神经-体液调节,临床表现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等,诊断需先有甲亢诊断再有心脏表现且排除其他心脏病,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鉴别。
一、甲亢性心脏病的定义
甲亢性心脏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引起的心脏损害,是甲亢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对心脏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二、发病机制
1.代谢方面: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使机体代谢率增高,心脏负担加重。甲状腺激素可直接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长期过高的代谢需求促使心脏长期处于高动力状态。
2.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作用于心肌细胞上的受体,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心肌细胞的代谢。同时,甲亢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功能。
三、临床表现
1.心脏扩大:长期甲亢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出现心脏扩大,以左心室扩大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发展为全心扩大。
2.心律失常:是甲亢性心脏病较常见的表现,其中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其他还可能出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3.心力衰竭:多发生在老年患者或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中。由于长期心脏负荷过重,心肌功能受损,可出现左心衰竭甚至全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
4.心绞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心绞痛症状,这是由于甲亢时心脏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所致。
四、诊断依据
1.甲亢的诊断:血清甲状腺激素(如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游离甲状腺素(FT))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同时伴有甲状腺肿大、怕热、多汗、心悸、手抖等甲亢的典型临床表现。
2.心脏病的诊断:在有甲亢的基础上,出现上述心脏方面的临床表现,如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同时排除其他常见的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后,可考虑甲亢性心脏病的诊断。心脏超声等检查可辅助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发现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异常等。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往往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可能较为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耐受性等情况。治疗甲亢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对心脏和全身的影响。
2.儿童患者:儿童甲亢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甲亢性心脏病,需格外重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甲亢性心脏病时要权衡治疗措施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药物治疗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甲状腺功能的变化。
3.女性患者:女性甲亢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在女性甲亢患者中发生甲亢性心脏病的风险也需关注。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甲亢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心脏情况。妊娠合并甲亢性心脏病时,治疗需要更加谨慎,既要控制甲亢病情,又要保障胎儿的正常发育,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对妊娠的影响。
六、与其他心脏病的鉴别
1.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多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常有胸痛等典型心绞痛表现,疼痛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如劳累、情绪激动等,心电图可有ST-T改变等特异性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等病变,而甲亢性心脏病患者有明确的甲亢病史,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脏症状在甲亢控制后可有所改善。
2.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多有风湿热病史,常累及心脏瓣膜,出现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的相应体征,如心脏杂音等,超声心动图可发现瓣膜病变,而甲亢性心脏病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异常引起的心脏改变,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