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特点
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特点包括:典型为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响度多≥3/6级,可向左腋下和左肩胛下区传导;与三尖瓣、室间隔缺损杂音有鉴别特点;轻度者杂音相对柔和、不典型,中重度者响度≥3/6级、更典型粗糙;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对其杂音特点产生影响,如儿童、老年、不同病因及相关病史等情况下杂音特点各有差异
收缩期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典型杂音为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响度多在3/6级及以上,这是因为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在收缩期左心室血液反流至左心房,产生湍流而形成杂音,且可占据整个收缩期,从第一心音后立即开始,持续到第二心音之前。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观察发现,多数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脏听诊可闻及较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
杂音传导:杂音可向左腋下和左肩胛下区传导。这是由于左心室收缩时反流的血液向左心房后再向左室流出道方向传导,经二尖瓣环向左腋下等部位扩散。比如,通过心脏听诊的区域分布观察,能发现杂音常向此区域传导的特征。
与其他情况的鉴别相关特点
与三尖瓣关闭不全杂音鉴别: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则多局限于胸骨左缘第4、5肋间,响度一般在3/6级以下,且吸气时增强,呼气时减弱;而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向左腋下传导更明显。
与室间隔缺损杂音鉴别:室间隔缺损的杂音为收缩期喷射样杂音,部位多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常伴震颤,杂音强度和传导范围与室间隔缺损大小有关,一般室间隔缺损较大时杂音更响亮且传导更广,但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全收缩期吹风样向左腋下传导的特点不同。
不同病情程度的杂音特点
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可能相对柔和,响度多在2-3/6级,全收缩期的特点可能不太典型,有时可能仅在收缩中期较明显。一些小型的临床观察研究显示,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脏听诊的杂音强度相对较弱,杂音的典型全收缩期范围可能不如中重度患者那么广泛。
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响度多在3/6级以上,全收缩期杂音更典型,传导范围更广且声音更响亮粗糙。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时,由于反流分数大,杂音可能更响亮,且可能伴有震颤等表现,这是因为血液反流速度快、流量大,湍流更明显。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杂音特点的影响
年龄:儿童时期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有其自身特点,比如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儿童,杂音特点可能受心脏发育阶段影响。而老年患者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常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如冠心病等,可能会使杂音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例如可能因心肌缺血等因素影响杂音的响度和传导等表现。
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特点本身无特异性影响,但在一些由特定病因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相关的病因,从而间接影响杂音特点。例如,某些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但这并非直接导致杂音特点的改变,而是病因相关的性别分布影响了患者群体的构成。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心肌病等情况进而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此时杂音特点可能会受到心肌病本身病理改变的影响,与单纯风湿性等病因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特点有所不同。比如长期饮酒导致的酒精性心肌病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其杂音特点可能因心肌病变的程度和部位等因素而有差异。
病史:有风湿热病史的患者发生二尖瓣关闭不全,其杂音特点与风湿性病变导致二尖瓣结构改变有关,病变导致二尖瓣瓣叶增厚、粘连等,使得杂音呈现典型的全收缩期吹风样,且可能伴有瓣膜钙化等情况时,杂音的响度和性质可能会更粗糙。而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其杂音可能因瓣膜上赘生物等因素而有不同表现,如杂音性质可能更不典型或伴有发热等全身表现时杂音有变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