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定义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心电图表现、危险分层与预后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区分,及时准确区分对患者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稳定型心绞痛通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相对固定,发作有固定诱因、持续时间短等;不稳定型心绞痛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发作无固定诱因、程度重等,且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高,特殊人群表现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相对固定,在心肌负荷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时,心肌需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充分扩张以增加供血,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症状。一般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多在50%-70%左右相对稳定。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等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短期内明显加重,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其斑块往往处于易损状态,随时可能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二、症状表现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
发作特点:疼痛通常有固定的诱发因素,比如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疼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相对稳定。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例如,患者在快走10分钟左右出现胸痛,休息5分钟后胸痛缓解。
疼痛部位:主要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发作特点: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可在休息时发作,硝酸甘油缓解症状的效果不如稳定型心绞痛明显。比如原本每周发作1-2次,现在每天发作数次,且含服硝酸甘油后10分钟仍未缓解。
疼痛部位:与稳定型心绞痛类似,但疼痛程度更重,性质更剧烈,可呈压榨性、闷痛或撕裂样痛等。
三、心电图表现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在静息心电图多数患者可无异常表现,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异常改变可恢复。
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心电图可能有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部分患者发作时可出现ST段抬高(变异型心绞痛多由血管痉挛引起,发作时ST段抬高),而且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更多的心肌缺血发作事件。
四、危险分层与预后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一般病情相对稳定,短期内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也可能逐渐进展。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范畴,危险分层较高,根据危险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高危组患者在短期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的风险明显增加,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积极的治疗干预。
五、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胸闷、气短等,容易被忽视。而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变化更快,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需要更加细致的观察和及时的处理。
女性人群:女性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可能与男性有不同表现,部分女性可能以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为主。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临床表现和预后上也可能有其特点,需要综合考虑性别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来稳定病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控制心绞痛的同时,更要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不佳会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病变,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总之,区分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症状表现、心电图等多方面因素,及时准确的区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