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有多种治疗方式,手术治疗是早期能耐受手术患者的首选,根治性放疗用于不能手术的早期及部分Ⅲ期患者,辅助放疗用于术后有高危因素者;新辅助化疗利于可切除患者提高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用于Ⅱ期及以上患者,姑息性化疗用于晚期患者;有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合适人群可应用免疫治疗,且不同患者在各治疗方式中需考虑自身状况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一、手术治疗
周围型肺癌早期,若患者身体状况能耐受手术,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对于能完整切除的Ⅰ、Ⅱ期和部分Ⅲa期(如T3N1M0)非小细胞肺癌周围型肺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有望达到临床治愈。例如,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对于小细胞肺癌周围型患者,若处于局限期且有手术机会,也可考虑手术,但相对非小细胞肺癌比例较低。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等,具体术式需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综合判断。年龄方面,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女性患者在手术时需考虑乳房等外观及术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术后恢复可能相对慢些,需加强呼吸功能锻炼等。
二、放射治疗
1.根治性放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可采用根治性放疗。对于部分Ⅲ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可采用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模式。例如,对于无法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周围型患者,根治性放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
2.辅助放疗:术后病理提示有高危因素(如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等)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可考虑辅助放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不同年龄患者对放疗的耐受性有差异,老年患者需注意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女性患者要关注放疗对胸部外观及内分泌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基础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放疗时需密切监测肺功能变化。
三、化学治疗
1.新辅助化疗:对于部分可切除的周围型肺癌患者,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肿瘤分期。例如,在非小细胞肺癌周围型患者中应用新辅助化疗已被临床实践证实有一定益处。
2.术后辅助化疗: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及以上的周围型肺癌患者,需进行术后辅助化疗,以减少复发转移风险。对于小细胞肺癌周围型患者,无论分期早晚,多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年龄较小的患者使用化疗药物需更谨慎评估药物毒性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女性患者化疗可能导致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需提前沟通;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化疗时要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3.姑息性化疗:对于晚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化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但需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如非小细胞肺癌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靶向化疗等。
四、靶向治疗
对于有驱动基因阳性(如EGFR突变、ALK融合等)的周围型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周围型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相对化疗较轻。但靶向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明确靶点,不同性别患者使用靶向药物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需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等在不同患者中的发生情况;老年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自身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有特定基因变异相关病史的患者使用靶向治疗更需严格遵循基因检测结果指导。
五、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周围型肺癌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PD-L1表达阳性等合适人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应用于周围型肺癌的治疗,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但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肝炎、内分泌紊乱等,不同年龄、性别及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及处理方式有所不同,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