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型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按病理解剖学分为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无分流型(无青紫型);按血流动力学分为肺血流量增多、肺血流量减少、体循环血流量减少的先天性心脏病,不同分型在病理生理等多方面有不同表现,其分型对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重要,临床需结合多种检查准确判断分型并制定个体化方案,家长需关注患儿情况定期复查
一、按病理解剖学分类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故平时血液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当剧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则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常见的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20%-50%,是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房间隔缺损则是原始心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等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房间孔,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动脉导管未闭是因胎儿期动脉导管未闭所致,在早产儿中发生率较高,足月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约为0.15%。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某些原因(如右心室流出道狭窄)致使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使血流经常从右向左分流时,或因大动脉起源异常,使大量静脉血流入体循环,均可出现持续性青紫,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法洛四联症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由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组成,其发病率约占存活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10%。大动脉转位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位置互换,主动脉发自右心室,肺动脉发自左心室,出生后若不及时治疗,患儿很难存活。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或分流,通常无青紫,如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等。肺动脉狭窄是指右心室与肺动脉间的通道,因先天性畸形产生的狭窄,可分为瓣膜狭窄、瓣下狭窄及瓣上狭窄,其中以瓣膜狭窄最常见。主动脉缩窄是指主动脉弓部发育不良,造成主动脉特定部位狭窄,可分为导管前型和导管后型,导管前型多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预后较差。
二、按血流动力学分类
1.肺血流量增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以室间隔缺损为例,由于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室间隔缺损时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导致肺淤血,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房间隔缺损时,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左向右分流,同样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多,长期肺血流量增加可引起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动脉导管未闭时,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主动脉血流持续流向肺动脉,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多,可导致左心房、左心室增大。
2.肺血流量减少的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有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等。法洛四联症中肺动脉狭窄使右心室血液排出受阻,右心室压力增高,部分血流通过室间隔缺损进入骑跨的主动脉,导致肺血流量减少,患儿出现青紫、蹲踞等表现。肺动脉狭窄时,右心室射血受阻,肺血流量减少,严重时可引起右心衰竭等。
3.体循环血流量减少的先天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缩窄使主动脉血流通过狭窄部位受阻,体循环血流量减少,可导致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等表现。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型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分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在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治疗时机及方法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等)来准确判断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型,从而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无青紫、呼吸困难等表现,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