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病情的监测
妊娠期糖尿病需进行多项监测,包括血糖监测(空腹、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尿酮体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及胎儿监测(胎动、超声),各监测有其意义及正常范围等,以保障孕妇和胎儿健康,如血糖监测反映不同时段血糖情况,尿酮体监测提示酮症状态,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胎儿监测通过胎动和超声了解胎儿宫内情况及生长发育状况
一、血糖监测
1.空腹血糖监测:空腹血糖水平能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情况,一般建议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每日至少监测一次空腹血糖,正常空腹血糖值应控制在3.3~5.3mmol/L。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孕妇,需更密切关注空腹血糖变化,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病情加重的风险,空腹血糖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剧或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减退。
2.餐后血糖监测
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可反映进餐后早期的血糖升高情况,正常范围一般应控制在≤7.8mmol/L。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餐后食物消化吸收快,餐后1小时血糖升高是常见现象,若餐后1小时血糖过高,提示碳水化合物摄入后血糖上升过快,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糖高脂饮食)的孕妇,更易出现餐后1小时血糖异常。
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是监测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正常应控制在≤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能反映机体对进食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说明葡萄糖耐量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如导致胎儿过大等,对于有肥胖病史的孕妇,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的代谢。
二、尿酮体监测
1.监测频率: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应定期监测尿酮体,尤其是在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时,需及时检测尿酮体。尿酮体阳性提示机体处于酮症状态,可能是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机体分解脂肪供能,产生大量酮体所致。如果孕妇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刻意节食减肥),更易引发酮症,导致尿酮体阳性,这会对孕妇和胎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孕妇可能出现酸中毒等并发症,胎儿可能出现宫内缺氧等情况。
三、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1.监测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每2~3个月应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其正常范围应小于6.0%。糖化血红蛋白能全面评估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若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近段时间血糖控制不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饮食、运动或胰岛素治疗等。对于有糖尿病病史且病程较长的孕妇,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尤为重要,因为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孕妇的血管、肾脏等多个器官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环境。
四、胎儿监测
1.胎动监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应学会自数胎动,一般在妊娠28周后开始监测。正常胎动每小时3~5次,12小时胎动数应在30次以上。胎动是胎儿宫内安危的重要指标,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缺氧,通过胎动监测可早期发现胎儿异常。如果孕妇合并有高血压等其他并发症,会进一步增加胎儿缺氧的风险,此时更要密切关注胎动情况,一旦发现胎动异常,如胎动过频或过少,应及时就医。
2.超声监测:定期进行超声检查,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胎儿双顶径、股骨长、腹围等指标。一般在妊娠中期和晚期分别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胎儿是否存在生长受限或过大等情况。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高血糖环境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巨大儿或胎儿生长受限等不良结局,超声监测能及时发现这些异常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若超声提示胎儿过大,需要调整孕妇的饮食和血糖控制方案,以降低难产等风险;若提示胎儿生长受限,则需进一步评估胎儿的营养状况和宫内环境,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