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如何区别
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在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等方面存在不同。前者病因未完全明确,与多种因素相关,表现为反复发作腹泻等,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结肠镜等有特定表现;后者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起病急,有相应症状,粪便可培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等有其特征性表现,可通过多方面鉴别。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肠道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易感性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如肠道菌群失衡、饮食等可能诱发免疫异常反应,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损伤,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后攻击自身肠道组织,引发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有家族史者发病风险相对增高,长期精神压力大、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病情。
2.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释放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可引起全身毒血症,外毒素对肠黏膜上皮细胞有损伤作用,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溃疡、渗出等病变,病变主要集中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呈局限性分布。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相对更易感染,卫生条件差、不良饮食习惯等增加感染风险。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还可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生长发育迟缓;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病情有波动。
细菌性痢疾: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如高热、乏力等。儿童患者可能腹泻症状较重,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不同性别患者在症状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经期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时,感染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
2.体征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轻型患者可无明显体征,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可有左下腹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痉挛的结肠肠管,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贫血貌、消瘦等。
细菌性痢疾:急性期患者可有左下腹压痛,部分患者可伴有肠鸣音亢进,病情严重出现休克等并发症时可有相应的休克体征,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粪便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粪便常规可见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细菌性痢疾:粪便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
2.结肠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可见多发性浅溃疡,病情反复发作可出现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假息肉形成等。
细菌性痢疾:结肠镜下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呈散在分布,溃疡表面有脓性渗出物。
3.钡剂灌肠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可见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呈铅管状。
细菌性痢疾:可见结肠黏膜皱襞粗乱、有锯齿状改变,溃疡处可见小的充盈缺损。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1.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根据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结合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等结果进行诊断,病理检查可见黏膜慢性炎症,有糜烂、溃疡、隐窝脓肿等改变。
细菌性痢疾:根据发病前不洁饮食史、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结合粪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主要通过病史、临床表现、粪便检查、结肠镜及细菌培养等进行鉴别。溃疡性结肠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长,呈反复发作,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细菌性痢疾是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明确感染史,粪便可培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表现有其特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