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卵圆孔未闭是怎么回事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心脏房间隔生理性通道,新生儿期常见未闭,多为生理性。胎儿发育不良、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可致未闭,多数无明显症状,靠心脏超声诊断,大多1年内可闭合,预后良好,处理主要是随访观察,家长无需过度焦虑,注意日常护理和定期随访
一、定义与正常发育情况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心脏房间隔上的一个生理性通道,一般在胎儿期,通过卵圆孔维持右向左的血流,保证胎儿的血液循环。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肺循环建立,左心房压力升高,压迫卵圆孔瓣紧贴继发隔,通常在出生后1年左右卵圆孔完成解剖上的闭合,但也有部分新生儿卵圆孔未闭(PFO)。据统计,约25%-30%的成年人存在卵圆孔未闭,但新生儿时期卵圆孔未闭较为常见,多数属于生理性的结构。
二、可能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
(一)胎儿发育因素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卵圆孔的正常闭合。例如,母体在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如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干扰胎儿心脏的发育过程,导致卵圆孔闭合延迟或未完全闭合。从心脏发育的生理机制来看,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左心房压力升高促使卵圆孔闭合,若这种压力变化异常或心脏结构发育存在微小异常,就可能出现卵圆孔未闭。
(二)血流动力学因素
新生儿出生后肺循环开始工作,肺血管阻力下降,肺血流量增加,左心房压力逐渐高于右心房。正常情况下卵圆孔会逐渐闭合,但如果存在某些特殊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比如右向左分流增加等,可能影响卵圆孔的正常闭合进程。不过一般来说,多数新生儿卵圆孔未闭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不会立即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三、临床表现
大多数新生儿卵圆孔未闭时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等情况时被发现。因为卵圆孔未闭较小,分流量不大,对心脏的整体功能影响不显著,所以新生儿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异常表现。但也有少数新生儿可能因卵圆孔未闭相关的微小血流动力学改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哭闹、感染等导致机体氧耗增加时,可能会有一些不典型的表现,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脏超声检查来诊断新生儿卵圆孔未闭。心脏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房间隔卵圆孔处的结构,通过测量卵圆孔的大小、观察血流情况等,明确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以及其严重程度。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是诊断新生儿卵圆孔未闭的主要手段。
五、预后及处理原则
(一)预后情况
大多数新生儿卵圆孔未闭会在出生后1年内逐渐闭合。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卵圆孔未闭自行闭合的概率较高。一般来说,无需过度担心,定期进行随访观察心脏超声情况即可。只有少数卵圆孔未闭可能会持续存在,但如果未闭的卵圆孔较小,对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没有明显影响,也不一定会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
(二)处理原则
对于大多数新生儿卵圆孔未闭,由于其有自行闭合的倾向,所以主要是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一般建议在出生后数月到1年左右进行心脏超声复查,了解卵圆孔的闭合情况。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生长发育、呼吸、肤色等。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卵圆孔未闭仍未闭合,且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反复的脑卒中、不明原因的偏头痛等相关表现时,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并考虑相应的治疗措施,但这种情况在新生儿时期相对罕见。对于新生儿期的卵圆孔未闭,不建议过早进行有创性的治疗操作,以观察等待和定期复查为主。
六、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温馨提示
新生儿卵圆孔未闭时,家长无需过于焦虑。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保证新生儿的生活环境舒适,避免让新生儿过度哭闹,因为过度哭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新生儿进行心脏超声的随访检查,以便及时了解卵圆孔的闭合情况。另外,要注意预防新生儿感染等情况,因为感染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心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对于卵圆孔未闭本身,目前并没有特殊的预防措施,主要还是通过定期随访来监测其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