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因素、感染因素、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及其他因素。自身免疫性因素是自身抗体破坏肾上腺皮质细胞,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感染因素中结核杆菌可致肾上腺结核病变,既往有结核病史等人群易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酶缺乏的遗传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其他因素包括肿瘤破坏肾上腺皮质组织及手术切除双侧肾上腺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相关人群有相应风险。
一、自身免疫性因素
1.发病机制:自身免疫反应可破坏肾上腺皮质细胞。体内存在针对肾上腺皮质细胞的自身抗体,如抗肾上腺皮质抗体等,这些抗体可通过多种免疫机制导致肾上腺皮质细胞损伤、功能减退。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患者中,常同时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以及其他内分泌腺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这与机体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肾上腺皮质细胞识别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在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中,女性患者比例可能更高,且可能与女性自身免疫调节的一些生理特点有关,如雌激素水平等可能影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
二、感染因素
1.结核杆菌感染:
发病机制:结核杆菌可侵袭肾上腺,引起肾上腺皮质的结核病变。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到达肾上腺,在肾上腺内繁殖,导致肾上腺皮质的肉芽肿形成、干酪样坏死等病理改变,进而影响肾上腺皮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中,通过肾上腺组织活检等发现有结核杆菌感染的证据,结核病变破坏了肾上腺皮质细胞,使其分泌皮质激素的功能受损。
人群特点:既往有结核病史或接触过结核患者的人群易患,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结核病高发地区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常见,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由于机体抵抗力弱,更容易受到结核杆菌的侵袭而导致肾上腺结核感染。
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1.发病机制:这是一组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过程中所需的酶缺乏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例如,21-羟化酶缺乏症是最常见的类型,由于21-羟化酶基因缺陷,导致皮质醇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但增生的肾上腺皮质不能正常合成皮质醇等激素,从而引起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2.人群特点:多见于儿童,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患儿从出生后就存在相关酶的缺陷,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如皮肤色素沉着、生长发育迟缓等,且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相关患者,后代患病风险增加。
四、其他因素
1.肿瘤:
发病机制:肾上腺本身的肿瘤或转移瘤可破坏肾上腺皮质组织。例如,肾上腺皮质癌可侵袭肾上腺皮质细胞,使其丧失正常的分泌功能;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肾上腺,也会破坏肾上腺皮质结构,导致皮质激素分泌不足。肿瘤细胞的生长占据了肾上腺皮质的空间,影响其正常的细胞功能和激素合成。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肿瘤病史或家族肿瘤史的人群相对风险较高,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年龄、遗传易感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有不良生活习惯等可能增加肿瘤发生的概率,进而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
2.手术切除:
发病机制:因某些疾病进行双侧肾上腺切除手术,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例如,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等疾病进行双侧肾上腺切除后,机体失去了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激素的功能,若术后未及时补充足够的皮质激素,就会出现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
人群特点:有肾上腺相关手术史的人群,尤其是双侧肾上腺切除的患者,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肾上腺皮质功能,并及时补充激素,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可能面临不同的身体适应问题,如儿童术后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需要特别关注激素补充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