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胸膜炎的概述
结核性胸膜炎是肺外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及其产物进入超敏感机体胸膜腔引发,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免疫力低下等易患病;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发热、盗汗等)和局部症状(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胸腔积液及结核菌素试验等;诊断需综合多方面判断,要与其他胸膜炎鉴别;治疗包括抗结核、胸腔穿刺抽液及对症支持;多数预后好,不及时规范治疗有并发症,预防要预防肺结核、增强体质、通风及对高危人群预防性治疗等。
一、定义与病因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杆菌及其自溶产物、代谢产物进入超敏感机体的胸膜腔而引起的胸膜炎症,属于肺外结核病。其主要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菌可由肺部病灶直接蔓延至胸膜,也可经淋巴途径或血行播散至胸膜。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一般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低下者(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从而引发结核性胸膜炎。有肺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肺结核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起病可急可缓,多数患者有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患者有高热,还可伴有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2.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多为刺痛,随着呼吸或咳嗽加重,疼痛部位可随胸腔积液的积聚而发生变化;部分患者有咳嗽,多为干咳,若伴有胸腔积液,可出现呼吸困难,积液量较多时,呼吸困难较为明显,且可随积液量的增加而加重。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少量胸腔积液时可见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表现为胸腔下部均匀的致密阴影,上缘呈弧形向上;胸部CT检查对于少量胸腔积液及包裹性积液的诊断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内病变情况。
2.胸腔积液检查:胸腔穿刺抽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积液多为渗出液,外观多呈草黄色,透明或微混浊,比重高于1.018,李凡他试验阳性;细胞计数以淋巴细胞为主;积液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但阳性率较低;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常升高,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
3.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强阳性对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示胸腔积液)、胸腔积液检查(渗出液性质,淋巴细胞为主等)以及结核菌素试验等综合判断。若胸腔积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则可确诊,但阳性率低,临床上常通过综合分析来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炎相鉴别,如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多为血性,增长迅速,胸腔积液中可找到癌细胞;化脓性胸膜炎,多有高热、胸痛,胸腔积液为脓性,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找到化脓性细菌等。
五、治疗
主要治疗原则为抗结核治疗、胸腔穿刺抽液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抗结核治疗需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胸腔穿刺抽液可减轻胸腔积液对肺组织的压迫,缓解症状,一般每周抽液2-3次,直至胸腔积液完全消失。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休息、加强营养等,以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六、预后与预防
1.预后:多数患者经积极抗结核治疗及合理的胸腔穿刺抽液治疗后可治愈,预后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会导致胸膜粘连、肥厚等并发症,影响肺功能,预后相对较差。
2.预防:预防结核性胸膜炎首先要预防肺结核,对于肺结核患者要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并积极治疗。日常生活中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居住环境通风,减少结核菌的传播;对于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且有结核中毒症状等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避免接触肺结核患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也需加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胸痛等可疑症状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