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系统疾病致胰腺自身消化的常见化学性炎症,发病机制与胆道结石、寄生虫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及腹部压痛等体征,诊断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脂肪酶、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进行。
一、胆源性胰腺炎的定义
胆源性胰腺炎是指因胆道系统疾病引起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化学性炎症,是胰腺炎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胆道系统中的结石、寄生虫等病变可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使得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从而引发胰腺的炎症反应。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胆道结石因素
当胆道存在结石时,结石可直接损伤胆管和胰管的共同通道——Vater壶腹,导致胆汁和胰液排出受阻。例如,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都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引发胆源性胰腺炎。研究表明,胆道结石引起的梗阻是胆源性胰腺炎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约70%-80%的胆源性胰腺炎与胆道结石相关。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胆道结石,但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胆道结石,进而增加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从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胆道动力变化等因素,结石形成风险略有不同。
结石引起梗阻后,胆汁中的胆盐、磷脂酶A等物质可逆流进入胰管。胆盐能激活胰酶原,如磷脂酶A可将细胞膜上的卵磷脂转化为溶血卵磷脂,进而损伤胰腺组织,促使胰腺炎症的发生发展。
2.胆道寄生虫因素
如蛔虫进入胆道系统,蛔虫的机械刺激可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同时蛔虫携带的细菌等物质也会引发胆道及胰腺的炎症反应。蛔虫引起胆源性胰腺炎相对结石因素较少见,但在蛔虫流行地区仍需重视。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蛔虫,但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对更易感染蛔虫,从而增加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特点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钝痛、绞痛或刀割样痛,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呈束带状。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常辗转不安。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患者,腹痛都是主要的首发症状,但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恶心、呕吐:患者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症状多无明显缓解。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但如果合并胆道感染等情况,体温可能升高更明显。不同年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更易出现高热等情况。
2.体征表现
腹部压痛:上腹部有明显压痛,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反跳痛和肌紧张,提示可能存在腹膜炎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淀粉酶测定: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辅助诊断胆源性胰腺炎,但需注意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血淀粉酶升高,如腮腺炎等。不同年龄患者血淀粉酶的正常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儿童血淀粉酶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结合儿童具体情况判断。
脂肪酶测定: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淀粉酶晚,但持续时间较长,对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高。
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升高,提示胆道系统可能存在病变,如胆道结石、胆道梗阻等,有助于判断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与胆道系统的关系。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初步筛查胆源性胰腺炎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胆道结石、胆囊增大、胆管扩张等胆道系统病变,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对于一些较小的结石或胆道内情况显示可能不够清晰。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操作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儿童可能需要更轻柔的操作。
CT检查:对于诊断胆源性胰腺炎具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大小、有无坏死等情况,同时能更准确地判断胆道系统的病变,如结石的位置、胆管扩张程度等。CT增强扫描还可进一步评估胰腺组织的血供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