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怎么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生命体征与相关指标、补液治疗)、胰岛素治疗(小剂量静脉持续滴注)、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水平补钾)、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轻、中度多不需补碱,pH<7.1等时少量补碳酸氢钠)以及针对基础病史的特殊处理(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时特殊关注相关影响)
一、一般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与相关指标
密切监测血糖、血酮、电解质(如钾、钠、氯等)、血气分析等指标。血糖可反映患者糖代谢情况,血酮水平是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重要依据,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血钾的变化与患者的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密切相关,血气分析能了解患者酸碱平衡状态。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基础病史的患者,监测频率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整,例如对于儿童患者,因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糖和电解质等指标;有心脏基础病史的患者,血钾的监测尤为重要,因为血钾异常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及深度等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能反映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酸中毒影响的情况,呼吸频率和深度可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引起的呼吸改变,如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等。
2.补液治疗
补液是治疗DKA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先快速补充生理盐水,迅速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对于成年患者,初始可在1-2小时内快速输入生理盐水1000-2000ml,然后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血压、心率等调整补液速度和量。对于儿童患者,补液量需根据体重进行计算,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补液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有心脏基础病史的患者,补液速度应更缓慢,并且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指标,如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
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改为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盐水,并按比例加入胰岛素,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二、胰岛素治疗
1.胰岛素的应用方式
通常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的方式。小剂量胰岛素(一般0.1U/(kg·h))能有效抑制酮体生成,又可避免血糖下降过快、过低及低血钾等不良反应。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胰岛素的起始剂量和调整需谨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与成人不同,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来调整剂量。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胰岛素的代谢可能受到影响,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三、纠正电解质紊乱
1.补钾治疗
根据血钾水平决定补钾时机和补钾量。治疗前血钾水平正常或偏低时,在开始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后,应及时补钾;血钾水平高于正常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补钾。例如,当血钾在3.0-3.5mmol/L时,可口服补钾;血钾低于3.0mmol/L时,需静脉补钾。补钾过程中要持续监测血钾水平,防止高钾血症的发生。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补钾更需谨慎,要严格控制补钾速度和量,因为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钾排泄障碍,容易出现高钾血症。
四、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1.一般情况
轻、中度DKA患者经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随着代谢紊乱的纠正,酸中毒可逐渐纠正,一般不需要补碱。只有当pH<7.1,或碳酸氢根<5mmol/L时,可考虑少量补充碳酸氢钠溶液。补碱时要密切监测血气分析等指标,防止补碱过快、过多引起不良反应,如脑脊液pH反常降低、脑水肿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酸碱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补碱更需谨慎,严格掌握补碱的指征和剂量。
五、针对基础病史的特殊处理
1.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
如果患者合并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补液速度和胰岛素对代谢的影响,因为过快的补液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而胰岛素的使用可能引起血糖、血钾等的波动,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对于合并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调整补液量和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果有),并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胰岛素等药物的代谢相关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