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血栓形成致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发病机制与斑块变化、血栓形成相关。临床表现有胸痛及其他症状,体征部分无特异性。诊断靠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抗缺血、抗血栓、危险分层个体化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一、定义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但未达到ST段抬高程度的心肌梗死。
二、发病机制
1.斑块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糜烂等情况,使得斑块内的物质暴露于血液中,触发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级联反应,形成血栓。例如,研究发现,不稳定的易损斑块更容易发生破裂等改变,从而引发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血栓形成:血栓部分或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减少。不同患者的血栓形成程度可能有所差异,一些患者可能是不完全性血栓阻塞。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烧灼样痛等,疼痛部位与典型心肌梗死相似,可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等,但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有一定特点,部分患者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持续时间可能在数十分钟不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明显,容易被忽视。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更容易延误诊治。
2.体征: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特异性体征,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心率、血压异常等,如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降低等。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ST段无抬高,但可能有ST-T改变,如T波倒置、ST段压低等动态变化。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女性患者心电图改变可能不典型,但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很重要。
2.心肌标志物: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如肌钙蛋白等。肌钙蛋白升高水平可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通过检测肌钙蛋白等标志物辅助诊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3.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等,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斑块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抗缺血治疗: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2.抗血栓治疗: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和抗凝药物等,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扩大。
3.危险分层及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情况,如高危、中危、低危等,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例如高危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介入治疗等。对于有不同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糖尿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对糖尿病的可能影响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等。及时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心肌梗死面积扩大,预后不良。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例如,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合理饮食应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高脂血症患者应根据血脂情况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并将血脂控制在目标值。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等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