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患者需要注意些什么
慢性荨麻疹需从避免诱因、皮肤护理、生活方式调整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多方面进行应对。避免诱因包括留意食物、药物、感染、环境等因素;皮肤护理要注意清洁、穿着及避免搔抓;生活方式需作息规律、适度运动、管理情绪;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患者各有其需特别关注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诱因
1.食物因素: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对特定食物过敏,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应留意自身饮食与皮疹发作的关系,记录饮食日记,找出可能的致敏食物并避免食用。例如,有研究表明,对鱼虾过敏的患者食用相关食物后,可在数小时内出现荨麻疹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风团等。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引发慢性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在使用新药物前,应向医生告知过敏史,用药过程中若出现皮肤异常,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为药物所致。
3.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可诱发慢性荨麻疹。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可能存在关联,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在积极治疗感染后,部分荨麻疹症状可得到改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如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清洁等,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规范治疗。
4.环境因素:接触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环境中的变应原,可能导致慢性荨麻疹发作。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可佩戴口罩;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扫、除尘螨,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二、皮肤护理
1.清洁方面: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避免过度清洁皮肤,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7℃-40℃为宜,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0-15分钟内。过度清洁或热水刺激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加重荨麻疹症状。
2.穿着方面:选择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易刺激皮肤的材质。紧身衣物可能摩擦皮肤,诱发瘙痒和风团发作。
3.避免搔抓:荨麻疹发作时皮肤瘙痒明显,但要尽量避免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通过轻轻拍打皮肤等方式缓解瘙痒。
三、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时长建议成年人7-8小时,儿童根据年龄有所不同,一般幼儿12-14小时,学龄儿童10-12小时。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免疫平衡,对慢性荨麻疹的控制有益。
2.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能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运动后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防止受凉。
3.情绪管理: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免疫系统,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例如,冥想训练可以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对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有一定帮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荨麻疹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家长需仔细观察儿童的日常接触物和饮食。在皮肤护理上,要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洗护产品,穿着舒适的童装。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皮肤状况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孕妇患者:孕妇患慢性荨麻疹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在皮肤护理上采用相对温和的方式。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疾病产生过度焦虑,可通过适当的放松方式缓解情绪。如果症状较轻,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措施;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
3.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避免诱因时,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对荨麻疹的影响以及荨麻疹治疗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可能影响。皮肤护理上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滋润,可适当使用保湿护肤品。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运动,如散步等,作息要保证充足且规律。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基础疾病情况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