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卵圆孔未闭是什么意思
房间隔卵圆孔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胎儿期生理性通道出生后1年左右未完全闭合即形成。其直径约1-3mm,相关风险包括与不明原因脑卒中及偏头痛关联。诊断方法有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泡试验。儿童卵圆孔未闭多可随发育闭合,需定期随访观察;成年未闭者依临床情况评估,有症状者评估是否干预,无症状者定期检查,生活方式健康,有基础病者控基础病。
一、卵圆孔未闭的基本定义
房间隔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在胎儿时期,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上的一个生理性通道,它允许血液从右心房流向左心房,以适应胎儿时期特殊的循环需求。通常在出生后1年左右,卵圆孔会逐渐闭合,但约有20%-25%的成年人卵圆孔未能完全闭合,遗留一个潜在的通道,即卵圆孔未闭(PFO)。
二、卵圆孔未闭的解剖结构特点
卵圆孔位于房间隔中部,其直径一般在1-3mm左右。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会使卵圆孔瓣紧贴房间隔左侧,从而导致卵圆孔功能性闭合,随后逐渐形成解剖学上的闭合。而卵圆孔未闭时,这种正常的闭合机制未能完全发挥作用,使得左右心房之间存在异常的潜在交通。
三、卵圆孔未闭的相关风险及可能引发的临床情况
(一)与脑卒中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可能是某些不明原因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年轻(年龄通常小于55岁)且无其他明确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等)的脑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其可能的机制是,存在卵圆孔未闭时,静脉系统中的一些小血栓(如来自下肢静脉的血栓)可能会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左心房,进而进入体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发脑卒中。例如,一些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伴有卵圆孔未闭的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无卵圆孔未闭的患者。
(二)与偏头痛的关系
卵圆孔未闭也与偏头痛有一定关联。有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中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其可能的机制是,血液中的一些神经递质或其他活性物质可能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影响脑部神经功能,从而诱发偏头痛发作。
四、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方法
(一)经胸超声心动图(TTE)
这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通过超声探头在胸壁进行检查,可以观察房间隔的结构,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并可测量卵圆孔的大小等情况。但对于一些较小的卵圆孔未闭,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
(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TEE是一种更精确的检查方法,它通过将超声探头放置在食管内,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房间隔的细微结构,提高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尤其对于一些可疑但TTE未能明确诊断的情况,TEE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发泡试验
发泡试验是通过静脉注射含有微泡的生理盐水,然后观察微泡在心脏内的循环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从而辅助诊断卵圆孔未闭。如果存在卵圆孔未闭,微泡会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在超声下可以观察到相应的微泡信号。
五、不同人群卵圆孔未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时期卵圆孔未闭较为常见,大多数儿童的卵圆孔未闭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闭合。对于儿童卵圆孔未闭,一般需要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监测卵圆孔的闭合情况。如果儿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反复脑卒中或偏头痛等,通常以观察为主,无需特殊治疗,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右心房压力的情况,因为过高的右心房压力可能会增加通过卵圆孔的右向左分流量。
(二)成年人群
成年后卵圆孔未闭仍未闭合的人群,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存在不明原因脑卒中或偏头痛等相关症状,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等干预措施。对于没有相关临床症状的成年卵圆孔未闭患者,也需要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在生活方式方面,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维持心脏的健康状态。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成年卵圆孔未闭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心脏的功能,进而影响卵圆孔未闭相关情况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