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但无结构性或生化异常的疾病,常见类型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和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等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诊断需评估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需个体化且综合管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特殊人群情况。
一、功能性胃肠病的定义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结构性或生化异常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二、常见类型及相应表现
1.功能性消化不良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可能有不同表现,儿童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等;成年女性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症状发作频率或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波动;生活方式不规律,如长期熬夜、饮食无规律的人群,更易出现症状。
2.肠易激综合征
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部分患者症状与进食有关,如进食后症状加重或缓解。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肠道发育、心理因素等有关;成年男性和女性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生活方式中压力大、饮食中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等会影响症状发作。
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胃肠动力异常
在功能性胃肠病中较为常见。例如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可能存在胃排空延迟,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引起餐后饱胀等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存在肠道动力紊乱,如结肠动力异常,影响粪便的传输和排便。年龄因素会影响胃肠动力,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本身减退,更易出现胃肠动力异常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也会导致胃肠动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2.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的胃肠道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比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对正常的腔内气体等刺激感觉过于敏感,导致腹痛等症状。性别方面,目前研究发现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内脏高敏感性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病史中如果有长期胃肠道炎症等情况,可能会导致内脏敏感性进一步增高。
3.脑-肠轴功能异常
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之间双向调节的系统。当这个轴功能异常时,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例如心理因素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道,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更易发生功能性胃肠病。不同年龄人群对心理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儿童可能因家庭环境等心理因素影响脑-肠轴功能;成年女性在面临工作、家庭等多方面压力时,脑-肠轴功能更易受影响。
四、诊断要点
1.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与饮食和排便的关系等。例如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要明确上腹痛是持续还是间断,餐后饱胀是每餐都出现还是偶尔出现等。不同年龄人群在描述症状时可能存在表达差异,医生需要耐心引导儿童准确描述不适;成年女性可能更能详细描述与月经周期等相关的症状变化。
2.排除器质性疾病
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排除胃肠道的器质性病变。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如胃镜、肠镜、腹部超声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检查的选择和要求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胃镜、肠镜检查时需要特殊的操作准备和麻醉评估;老年患者在进行有创检查时要考虑心肺功能等整体情况。
五、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若存在胃肠动力异常,可考虑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根据其排便习惯改变的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心理疏导等;老年患者在治疗时要兼顾其合并的其他基础疾病,选择对其他器官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2.综合管理
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适度运动等。对于女性患者,要关注其月经周期等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其合理安排生活;有长期病史的患者,要定期进行随访,调整治疗方案,关注病情变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