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怎么引起的
膜性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膜性肾病与自身免疫因素中针对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膜抗原的自身抗体产生及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且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继发性膜性肾病可由感染因素(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病毒如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因素(金制剂、青霉胺等)、肿瘤因素(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等实体肿瘤)引发,各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一、原发性膜性肾病
(一)自身免疫因素
1.抗体产生相关: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膜上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如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等。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在肾小球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进而引起膜性肾病。大量研究表明,约80%-90%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PLA2R抗体,该抗体的存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免疫复合物沉积机制: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皮下、基底膜上皮侧沉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吸引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这些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炎症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出现蛋白尿等临床表现。
(二)遗传易感性
部分膜性肾病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与膜性肾病的发生相关。例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某些等位基因可能增加个体患膜性肾病的风险。不同种族人群中HLA基因的分布差异也可能导致膜性肾病发病率的不同。但遗传因素并非单独导致膜性肾病的唯一原因,通常需要结合环境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引发疾病。
二、继发性膜性肾病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诱发膜性肾病。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可能引发交叉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有研究显示,在部分膜性肾病患者中,发病前有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病史,感染控制后部分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具体的感染-发病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HBV相关膜性肾病约占儿童继发性膜性肾病的10%-30%,在成人中也较为常见。HBV的抗原成分与肾小球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病变。此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也可能与膜性肾病的发生相关,但相对HBV感染而言,比例较低。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其中膜性肾病是SLE肾损害的一种病理类型。SLE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包括肾小球。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SLE患者中膜性肾病的发生率约为6%-20%,其病情活动度与膜性肾病的严重程度往往相关,病情活动时蛋白尿等症状可能加重。
2.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可能出现膜性肾病。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损伤。但相对于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膜性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具体的发病机制还在不断研究中。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膜性肾病。例如,金制剂、青霉胺等药物可能诱发膜性肾病。金制剂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在用药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膜性肾病的表现,其机制可能与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发免疫反应有关。青霉胺常用于治疗威尔逊病等,也有报道称使用青霉胺的患者可能发生膜性肾病,具体的免疫反应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
(四)肿瘤因素
一些肿瘤也可能与膜性肾病的发生相关。例如,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等实体肿瘤患者可能出现膜性肾病。肿瘤相关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肿瘤产生的某些抗原物质诱发机体免疫反应有关,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损伤。但具体的肿瘤-膜性肾病关联机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