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表现肺、心功能代偿期怎么回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有基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表现及肺气肿体征,循环系统有相应体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有血液、血气、心电图、胸部X线等表现,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了解这些对早期干预疾病、延缓进展重要
一、症状表现
1.呼吸系统症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时,呼吸系统主要以基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表现为主,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会有长期的咳嗽、咳痰症状,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为脓性痰。患者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气促,活动后可加重,但在代偿期尚能耐受一般活动。
2.循环系统症状:心脏方面可出现心悸、气促加重、乏力等表现,因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右心负担加重,右心室开始代偿性肥厚,此时可在肺动脉瓣区听到第二心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多提示右心室肥厚、扩大。
二、体征特点
1.呼吸系统体征:可见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肺部感染时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2.循环系统体征: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亢进;右心室肥厚时可见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时,在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且可随呼吸强度改变,吸气时增强。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表现
1.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反映长期缺氧导致的代偿性红细胞增多。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血气分析:代偿期可出现轻度低氧血症,如动脉血氧分压(PaO)降低,一般在60mmHg以下,同时可有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潴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可升高,一般在50mmHg以上,但此时机体通过代偿机制,酸碱度(pH)可在正常范围内,即pH7.35-7.45,表现为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3.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右心室肥大的改变,如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Rv+Sv≥1.05mV及肺型P波等。
4.胸部X线检查:除原有肺部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可见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右下肺动脉干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增大征等。
四、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影响
1.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发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耐受性较差,在肺、心功能代偿期时症状可能相对隐匿,但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2.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研究显示在一些长期吸烟的人群中,男性可能相对更容易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进而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不过这并非绝对,女性在长期接触有害气体、粉尘等环境因素时,也可患相关疾病。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导致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加等,容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进而增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的人,呼吸系统长期受到刺激,也易出现肺部病变。此外,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在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时,更难维持心肺功能的代偿状态。
4.病史: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由于肺部结构和功能长期受损,肺循环阻力逐渐增加,右心负担加重,更容易进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且病情可能逐渐向失代偿期发展。如果这些基础疾病能得到有效控制,可延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向失代偿期进展;反之,若基础疾病控制不佳,肺、心功能代偿期可能很快过渡到失代偿期,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了解其临床表现、体征及相关检查表现,同时关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的特点,对于早期发现和干预疾病、延缓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