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性肠胃病
功能性肠胃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等类型,有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等发病机制,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分别有罗马诊断标准,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饮食调整、心理调节、规律作息等。
一、功能性肠胃病的定义
功能性肠胃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证据的肠道功能性疾病。
二、常见类型及相应表现
1.功能性消化不良
年龄因素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儿童中可能与饮食不规律、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比如长期进食过快、过多零食等可能诱发。成人则可能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相关。
主要表现: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疼痛程度不一,且症状可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
2.肠易激综合征
性别差异: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变化、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以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如过多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腹痛多在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表现为腹泻型,即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多为稀糊状;部分为便秘型,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还有部分为腹泻便秘交替型。
三、发病机制
1.胃肠动力异常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可能存在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等情况。例如,部分患者胃蠕动功能减弱,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引起早饱、腹胀等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存在肠道动力紊乱,如结肠传输时间改变,腹泻型患者多表现为结肠传输加快,而便秘型患者则表现为结肠传输减慢。
2.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的胃肠道对正常的腔内压力等刺激感觉过敏。比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对扩张的耐受阈值降低,较小的肠腔扩张就会引起明显的腹痛等不适症状。
3.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与功能性肠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例如,精神压力可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胃肠运动和感觉功能。
4.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在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功能性肠胃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比例可能发生改变,如有益菌减少,条件致病菌增多等。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以及胃肠动力等,从而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四、诊断标准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标准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存在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包括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如胃镜检查未发现溃疡、肿瘤等病变)。
2.肠易激综合征的罗马标准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存在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且以下至少2项相关表现,包括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如结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肠道器质性病变等)。
五、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1.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调整: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饱饮食,定时定量进餐。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泻型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高纤维食物(在发作期)等,便秘型患者则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心理调节: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应进行心理疏导,如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等方式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特别是儿童患者,家长应关注其心理状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成人患者可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胃肠道的功能。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避免熬夜等不良作息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