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分类及治疗原则
气胸可按病因分为外伤性、自发性(含原发性和继发性)、医源性气胸,按胸膜腔压力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气胸。治疗原则包括保守治疗(适用于特定闭合性气胸患者,儿童需密切监测,患者要避免相关不利因素)、排气治疗(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小量闭合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适用于不稳定等多种气胸患者,需考虑特殊人群)、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无效等多种情况,要考虑年龄性别差异)以及对继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减少复发风险。
一、气胸分类
(一)根据病因分类
1.外伤性气胸:多因胸部外伤所致,如利器刺伤、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肺组织等,外伤后空气经胸壁伤口或肺、支气管破裂口进入胸膜腔引发气胸。
2.自发性气胸:又可细分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的青壮年,肺部多无明显基础病变,由于肺组织发育异常等原因导致肺大疱破裂而引起气胸;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则常继发于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癌等,这些基础疾病使肺组织遭到破坏,进而形成气胸。
3.医源性气胸:是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气胸,如胸腔穿刺、肺部活检、机械通气时气道压力过高等操作均可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引发气胸。
(二)根据胸膜腔压力分类
1.闭合性(单纯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小,随肺萎缩而闭合,空气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胸膜腔内压接近或略超过大气压,测定时可为正压或负压,抽气后压力下降而不复升。
2.开放性(交通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大或因有粘连和牵拉,使破口持续开放,空气可自由进出胸膜腔。患侧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相近,患侧肺部分萎陷,纵隔向健侧移位,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呼吸和循环功能严重障碍。
3.张力性(高压性)气胸:胸膜破裂口呈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胸膜腔内压变小,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胸膜腔内压升高,压迫活瓣使之关闭,致使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压力持续升高,严重影响肺通气和静脉回流,可迅速导致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
二、治疗原则
(一)保守治疗
1.适用于情况:对于闭合性气胸,肺萎陷<20%且患者症状较轻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让患者卧床休息,吸氧以促进气体吸收,一般肺内气体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保守治疗时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心肺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气胸可能对其呼吸循环影响更明显,要更频繁地观察呼吸、心率等指标。
3.生活方式影响: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屏气等增加胸腔内压的动作,吸烟者需劝导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呼吸道炎症,影响肺功能恢复,不利于气胸的愈合。
(二)排气治疗
1.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小量气胸(肺萎陷<20%)、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尚好的闭合性气胸患者。一般选用气胸针或细导管进行穿刺抽气,可迅速缓解症状。
2.胸腔闭式引流:
适用情况:适用于不稳定型气胸,呼吸困难明显、肺压缩程度较重的患者;交通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反复发生的气胸患者等。通过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排出,促进肺复张。
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避免因身体机能下降导致并发症,同时要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防止感染等情况发生;对于小儿患者,选择引流管时要考虑管径大小等问题,密切观察引流液情况以及患儿的呼吸等表现。
(三)手术治疗
1.适用于情况: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气胸患者;反复发生的气胸患者;张力性气胸经急救处理后需进一步处理的患者;明确有肺大疱的气胸患者等。手术方式包括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开胸肺大疱切除术等。
2.年龄性别差异:年轻女性患者手术时需考虑美观等因素,可选择胸腔镜下更微创的手术方式;小儿患者手术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因为小儿机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善,手术对身体的影响需要更谨慎权衡,术后恢复要注重营养支持等促进身体康复的措施。
(四)基础疾病治疗
对于继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COPD患者需进行改善通气、控制感染等治疗,肺结核患者需进行抗结核治疗,肺癌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抗肿瘤治疗等,从根源上减少气胸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