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怎么办
区分心动过速类型有窦性、室上性、室性等,需及时就医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刺激迷走神经、电复律、导管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要密切观察、配合治疗,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孕妇要谨慎处理且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药物
一、区分心动过速类型
1.窦性心动过速:多与生理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或病理因素(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有关。一般心率在100-150次/分,可通过休息、平复情绪等初步缓解,若由病理因素引起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2.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突发突止,心率通常较快,可达150-250次/分,可能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有关,发作时可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按压眼球等,但要注意安全,老年人等慎用按压眼球法)来终止发作,若频繁发作需进一步诊治。
3.室性心动过速:相对危险,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心率多在100-250次/分,常伴有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处理。
二、及时就医检查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动过速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可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如窦性、室上性、室性等,通过心电图能看到心脏电活动的情况,帮助医生判断病因。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情况,对于偶发的心动过速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儿童佩戴Holter时要注意避免电极片脱落等情况,家长要协助孩子保持正常活动。
3.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可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检查,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可能引起心动过速的因素。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评估心脏功能和其他器官的功能状态,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会影响心动过速的诊断和治疗。
三、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除前面提到的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外,对于成人还可尝试潜水反射法,即让患者吸入冰水等刺激喉部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来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等情况。儿童使用刺激迷走神经方法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电复律: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严重、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休克、晕厥等)的患者,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对于儿童,电复律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确保安全。
导管消融术:对于一些频繁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可考虑导管消融术,通过导管介入的方法破坏异常的心脏传导通路来根治心动过速。但该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要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适合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要充分权衡利弊。
2.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心动过速的类型等选择合适药物,如窦性心动过速因生理因素引起一般无需药物治疗,若由病理因素引起可能会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使用腺苷等药物终止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会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特别是儿童患者要谨慎用药,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心动过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心率、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儿童可能对检查和治疗有恐惧情绪,家长要给予安抚和支持。同时,儿童用药要严格按照儿童剂量等使用,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心动过速要特别注意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心动过速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等情况,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要更加谨慎。同时,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心动过速的因素。
3.孕妇:孕妇出现心动过速要谨慎处理,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首先要明确心动过速的原因,若为生理因素引起的轻度心动过速可通过休息等缓解,若为病理因素引起则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